渠敬东丨庙堂与林泉
“恨身不如雁随阳”,既然人无法像大雁那样,展翅腾空,随阳而去,便只好凝视着墙上的山水图像,如在画中,寻得心中的一丝慰藉。庙堂中人,沉浮于尘世,不得不留住归隐青林的期望,故而郭熙笔下的画卷,就成了心之归往的托付了。相比而言,苏轼的题画诗还是在抒写追随文彦博(“从公游”)的愿望和情谊,他对“伊川佚老...
林泉见渔樵 烟霞伴耕读
回溯中国美术史,宋元明清时期的“渔樵耕读”艺术图像极具研究价值,其在表现内容及方式上产生了诸多显著的变化,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不同时代人们的精神追求与审美取向,更是对中国古人关于林泉与庙堂之思的深化表达。由渔、樵、耕、读到“渔樵耕读”由宋至清,“渔樵耕读”这一概念在艺术图像的发展中经历了由...
林泉见渔樵 烟霞伴耕读——宋元明清“渔樵耕读”艺术图像的发展演变
回溯中国美术史,宋元明清时期的“渔樵耕读”艺术图像极具研究价值,其在表现内容及方式上产生了诸多显著的变化,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不同时代人们的精神追求与审美取向,更是对中国古人关于林泉与庙堂之思的深化表达。由渔、樵、耕、读到“渔樵耕读”由宋至清,“渔樵耕读”这一概念在艺术图像的发展中经历了由...
康子兴评《山水天地间》|郭熙官画但荒远:林泉之志与社会理想
在《林泉高致》中,郭熙更是将山水比作生命体,比作人:“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甚至,在郭熙的世界观中,与人相比,山水是更为本源的生命体,林泉之间蕴藏着造化大道。我们若要求索人生奥义,就必得“发兴青林间”。恨身不如雁随阳山水乃生机盎然...
2.8万座山西古建,恭迎各位天命人_澎湃号·湃客_澎湃新闻-The Paper
得林泉之美或构筑亭台园林处处皆景、自成天地(山西太原晋溪书院,摄影师@田卓然)▼戏台通常多面开敞以便人们围观驻足中国现存的元代以前的戏台全部位于山西(请横屏观看,山西太原晋祠水镜台,摄影师@田卓然)▼无数合院组合在一起或是组成一座座村落...
名画与文物里的女性:从蒙娜丽莎到大唐金乡县主
昨天,上海迎来了西班牙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于中国举办的最大规模的展览——“光辉时代:普拉多博物馆中的西班牙往事”,重点展出的普拉多藏《蒙娜丽莎》被认为是所有已知达·芬奇《蒙娜丽莎》临摹画作中最为古老的一幅;在苏州,“北方有佳人——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辽代女性文物展”首次以文物聚焦契丹女子;在长沙,“花...
今日少年明日老。山,依旧好;人,憔悴了。元曲10首,有深度内涵
“一将功成万骨枯”,即使是身披袈裟、本应超脱世俗的僧侣,也可能在内心深处希冀通过建功立业来稳固寺庙千年的根基,延续香火的鼎盛。然而,无论是在庙堂之上还是江湖之远,无论是将军的赫赫战功还是僧侣的修行成果,本质上都难逃沽名钓誉、追名逐利的本质。所谓的荣誉、财富、艺术造诣乃至伟大的事业成就,看似光鲜亮...
末代帝师陈宝琛,为何钟情福州这个地方?|举人|学堂|诗人|清朝|...
盛年投散的陈宝琛自然不甘就此铩羽隐鳞,息影林泉,他的致君济民抱负还远未实现。正如文友陈三立所说:“他虽戢影林壑,系心君国,尽抱伟略,郁而不舒。”因而在这赋闲岁月,除了吟诗自遣,悠游山林之外,还建“沧趣、听水二斋以娱亲”。奉亲是表达他孝养父母之心,但楼名“沧趣”,二斋俱称“听水”,则表...
李科林|《林泉高致》的“三远”
在宗炳看来,神游山水画之中乃是因为身体衰老——这一无法逃避的生命局限。而郭熙认为山水画的目的并非仅仅为了弥补无法投身于山水中的缺憾,而庙堂并非就是殉身之处,山林亦非仅够保命而已。对于林泉之兴的理解,从以往的消极避世也转变为欣然入仕和自我成全的兼得。固然作画的目标依旧是经由山水的观想,传达超越的生命...
林泉高致:源自一千年的案名
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物质的东西,永远取代不了心灵的寄托,而宋人把这种寄情高尚的情怀,不仅写进词中,更画在画中,一部山水画理论《林泉高致》字字珠玑,还原性本高洁的风雅本源。在《林泉高致》里,“林泉”是山水画的题材,是山林泉石的风物汇总、是春夏秋冬的四时风景,它构成了区别于庙堂闹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