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与苏辙:与君世世为兄弟
苏轼二十岁时,学业初成,父亲便将指导弟弟的重任交付给他。对于才气飞扬的哥哥,苏辙终其一生都充满了敬重与仰慕,他说:“抚我则兄,诲我则师(他既是我的哥哥,又是我的老师,他爱护我,教导我)。”并常常感叹自己资质鲁钝,凭借父兄的影响力才得以闻名于世,因此深感惭愧。苏轼却觉得弟弟各方面都比自己更加优秀。...
苏轼:父是学霸还鸡娃,弟是捞哥狂人,三妻妾爱他如命,儿是天才
父亲教授学问,弟弟陪读,他们仨,等于直接就组成了一个小型私塾,且这个私塾的读书氛围还比普通的私塾好上几倍。如此苏轼,能不幸福吗?后来苏轼无论怎样被贬,他的弟弟苏辙也总是和他站在一起,且上演了几十年的“疯狂捞哥哥”戏码。关键,普通的兄弟情义,最怕的不是“共患难”,而是“同处一个屋檐下”,尤其是婚...
苏轼写给弟弟的另一首《水调歌头》,画面感超绝,字字深情缱绻
“东武”是密州的治所,前一年中秋他在东武写了一首《水调歌头》寄给弟弟。这一年中秋两人终于相见了,却又马上面临着离别,故而又写了一首《水调歌头》,以未来早早退出官场、彼此过从为乐来安慰弟弟。词为《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
陈持平:我画我说苏轼苏辙和他们的“怀渑池”“渑池怀旧”
.他是文学艺术通才,善于韵文,散文、诗、词、赋,书法和绘画,他和父亲苏洵(1009-1066),及小他二岁的弟弟苏辙(1039-1112)合称「三苏」,父子三人,同列唐宋八大家。这八大家除三苏外还有唐:韩愈(768-824),柳宗元(773-819);宋:欧阳修(1007-1072),王安石(1021-1086)和曾巩(1019-1083)。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
苏轼最有名的一首词,原来是写给弟弟的,思念穿越千年
弟弟,少些感伤和烦恼,不要让挫折成为人生的终点,坦然视之,这才是生活的态度。“衣上旧痕余苦泪,眉间喜气添黄色。便与君,池上觅残春,花如雪。”写这首《满江红??怀子由作》苏轼已经五十七岁了,经历了乌台诗案,经历了官场的各种排挤,被贬辗转各地做官,终于累了。还记得我们曾经的约定,要一起归隐,寻一处青...
苏轼诗歌的文化内涵与艺术趣味
苏诗中流传至今的最早一批作品,写于南行途中(www.e993.com)2024年11月8日。嘉祐四年(1059)十月,他在家乡眉山为母亲程氏服完丧之后,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等一起经水路到江陵,再由江陵到汴京。这一路历时既久,心情也轻松,父子三人写了一百多篇诗文,编成一部《南行集》,这是二苏编辑的苏氏父子三人仅有的一部诗文合集。
做苏东坡的弟弟是啥体验?为捞哥哥一路干到宰相,苏辙:我太难了
在苏辙的生命里,最为显著的篇章,莫过于他对哥哥苏轼的无限忠诚与深厚情感。苏辙与苏轼之间的兄弟情深,不仅仅是血缘的联系,更是一种精神上的相依为命。在苏轼身陷囹圄之时,苏辙的心如同被千万重锤击打,他日夜操劳,想尽办法为哥哥减轻罪名,寻求释放的契机。他在官场上的一举一动,都是为了苏轼能够早日重获...
生于四川逝于江苏的苏轼,为何却葬于河南
苏轼为端明殿学士,故以“端明”相称;“老泉”则是父亲苏洵的号。苏轼苏辙的本意,当然是想回到眉山故乡、葬在祖茔父母的身边。虽然“夫其不怀”心向往之,但情势所迫“势不克从”,也是无奈。苏轼从被贬谪的海南被召回朝,由于旨意准许他自行选择去处,所以一开始是计划去颍昌(河南许昌)跟正在那里的弟弟苏辙会合...
重大发现!苏轼家族墓地确认……但,里面怎么没有苏轼?
值得一提的是,苏轼家祖籍河北栾城,自称“赵郡苏氏”,眉山只是占籍。苏轼的墓地,由弟弟苏辙定在郏县既然苏轼最后决定归老常州,那他的墓地是选在常州吗?并不是。苏轼一路舟车劳顿,在到达常州居所前已然重疾缠身。他预感自己时日无多,于是强撑病体给弟弟苏辙写信交托后事:“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
苏轼15首宋诗:洞悉一生为人处世的哲学,选出你最喜欢的一首
嘉祐元年,苏辙与其兄长苏轼一同陪伴父亲前往繁华的京城参加更为重要的科举考试,途中再次途经渑池,他们在此地探访僧侣,并留下了题诗的佳话。那时,苏辙曾写下了一首充满怀旧情感的诗篇,其中饱含着对过往岁月的深深怀念和对未来的哲思。苏轼读罢弟弟的诗后,深受触动,遂按照原诗的韵律,深情回应,由此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