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力的发展、诸侯兼并和军事制度的改革导致战国兵员大增
西周时期,中国实行了分封制,西周的“周六师”和“殷八师”都只是周天子的军队。而地方的各诸侯国也同样拥有自己的军队,只是在其规模上是无法和中央军队抗衡的。在西周初期,分封的主要诸侯国防御压力较大,因而可以拥有“三师”,待东方形势稳定后,便只能拥有“二师”,而一般的诸侯国只能拥有“一师”。当时诸侯国数...
春秋战国,在打什么?-虎嗅网
“周族”雄主与“蛮族”楚王之会盟,不再需要祭祀礼仪,不再关心祖先宗庙,利益与实力赤裸裸地摆在了谈判桌上,再无华丽的辞藻掩藏。而夹在中间的陈、蔡、许、鲁、卫、宋、郑等国,只能“朝晋暮楚”。(郑国与楚国、晋国结盟时长对比,制图@梯田/星球研究所)▼大国博弈往往以小国为战场,春秋诸侯间征伐有483次...
春秋战国,在打什么?
互相对抗的诸侯们时常由霸主牵头以宗庙为中心齐聚一堂人称“会盟”他们一起祭祀同一个祖先召开盛大的宴会(伎乐铜屋,这座铜屋可能是越人的宗庙,图片源自@视觉中国,制图@梯田/星球研究所)▼推杯换盏之间外交官们从《诗经》中选取合意的诗句在席间吟咏引经据典、文采飞扬地表明敌对的立场优雅,太...
“一箭之仇”,贤相管仲成就齐桓霸业
“除了内政方面的改革,管仲还执行了一连串的外交策略。管仲对齐国的内政改革,目标是富国强兵;对齐国外交政治的改革,目标是抵御戎狄,统领各诸侯国,礼遇周天子。”耿振东说。在管仲看来,要想使齐国社稷长存、宗庙祭祀不绝、人民安居乐业,就必须创立霸业。这里值得一提的,首先是亲邻国。管仲意识到,与邻国搞好关系...
刘力:天命、德运与民生信仰——秦帝国择取五德终始说的内在理路
“封禅”,作为一种彰显受命于天的祭祀礼仪,向为统治者所歆羡甚或觊觎,“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其间则有伏羲、神农、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周成王等被视之为圣王者。正是因着对于“皆受命然后得封禅”的认同,故当齐桓公称霸,会诸侯于葵丘之时,其也意欲行封禅之礼。封禅作为一种...
天子七庙:从秦二世改革宗庙制度,看秦朝至西汉宗庙制度的演进
秦二世的宗庙改制,将秦朝的宗庙祭祀体系一分为二,一个是旧体系,以“太上皇”庄襄公的宗庙为祖庙,受王公大臣的祭祀;一个是以始皇庙为祖庙,受皇帝的祭祀,并且按照“天子七庙,亲尽秩毁”的原则来施行(www.e993.com)2024年11月6日。而这与后世发现的许多石刻碑文中,称颂秦始皇伟绩的史实相符合,也对后世皇帝宗庙祭祀的对象和形式产生了深远的...
从多庙制到五庙七庙十一庙,永光改制前后西汉混乱的宗庙制度
1,汉初到元帝永光改制前的多庙制蔡邕曾经概括过西汉初期的庙制特点:“汉承亡秦灭学之后,宗庙之制,不用周礼。每帝即世,辄立一庙,不止于七,不列昭穆,不定迭毁。”(《后汉书》·祭祀下)汉初延续秦制,有生前立庙的习惯,从太上皇,到之后每个皇帝,都各有其庙,这就称之为多庙制。
孙权称帝后只追封孙坚为皇帝,却无视孙策,为什么如此忘恩负义?
但孙权这样做是没有问题的,古代宗庙祭祀实行昭穆制度,庙制规定,天子立七庙,诸侯立五庙,大夫立三庙,士立一庙,庶人无庙,以此区分亲疏贵贱。为了避免出现宗庙设置方面的尴尬。古代王朝建立后,有立“七庙”的传统。《礼记》规定天子可以追祀七世祖,太祖庙居中,左右各为三昭、三穆。具体的情形是:始祖为穆,始祖之...
阎步克:制度史视角中的酒爵酒尊
郑玄注:不干主人正礼也。遵者,诸公大夫也。谓之宾者,同从外来耳。大国有孤,四命谓之公。席此二者于宾东,尊之,不与乡人齿也。天子之国,三命者不齿。于诸侯之国,爵为大夫则不齿矣。图中右上方是两个酒尊,具体说是酒壶。来宾处于场面西部,有宾、三宾,也有介,他们是社区成员中的德高望重者,乡饮酒礼...
「礼乐教化」中华经礼——吉礼篇Ⅲ(宗庙祭祀)
(一)帝王宗庙祭祀周代礼制规定:天子立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合而为七。昭穆是宗庙中祖先为此排列的顺序,自始祖而下,父为昭、子为穆,依照世次递嬗排列。进入宗庙的先王,皆有庙号,通常以开国之君称“祖”,其余守成之君称“宗”。随着年代久远,故世先王增多,七庙之数显然难以容纳,于是又有“毁庙”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