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施肥要“三看”:看作物、看田、看天!
现代科学施肥技术主要包含矿质营养学说、养分归还学说、最小养分律、报酬递减律及因子综合作用律五大基础理论。德国化学家、现代农业化学的倡导者李比希于1840年相继提出了植物矿物质营养学说、养分归还学说及最小养分律。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指出肥料的本质是矿物质,驳斥了过去长时间占统治地位的腐殖质营养学说,并由...
全球生态危机时代,“代谢断裂”学说能带来什么启示?
正如李比希在他的《农业化学》一书中警告的一样,磷与钾等无机物质对于作物的充分生长是必不可少的,但由于它们在土壤中的自然产生量的大小,它们对于作物的利用率受到了许多限制,因为使这些无机物质散布开来的风化过程需要通过大气和雨水的作用来进行,也就需要很长的时间。[29]于是,李比希提出了“补给法则”(Geset...
有机质农业助力“大地母亲”土壤呼吸和健康
19世纪40年代,被尊称为“有机化学之父”、“肥料工业之父”的德国人李比希在《养分归还学说》中指出:“植物从土壤中吸收养分,每次收获必从土壤中带走某些养分,使土壤中养分减少,土壤贫化。要维持地力和作物产量,就要归还植物带走的养分”。而传统农耕生产生活模式是种植的农作物的籽粒是作为人食物和家禽、家畜的饲料...
"地球的皮肤"该如何保养
"对于中国人来说,'吃饱'是最重要的事."张甘霖介绍,19世纪时,德国化学家李比希提出了养分"归还学说",认为任何一种作物都会消耗土壤肥力,因此必须施用肥料,使土壤肥力的消耗和养分的归还保持平衡."这一发现极大地促进了化肥工业的发展,大大增加了作物产量,从而促进了人类社会的繁荣."张甘霖表示,...
植物营养,你所不知道的故事!
1843年,李比希提出最小养分定律,又称木桶效应,即作物的产量取决于土壤中有效成分相对最小的养分元素。最小养分是指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少,不是土壤中绝对含量最少的那种养分;最小养分不能用其他养分代替,即使其他养分增加再多,也不能提高产量;最小养分是变化的,它是随作物产量水平和化肥供应数量而变的。
“地球的皮肤”该如何保养
“对于中国人来说,‘吃饱’是最重要的事(www.e993.com)2024年11月3日。”张甘霖介绍,19世纪时,德国化学家李比希提出了养分“归还学说”,认为任何一种作物都会消耗土壤肥力,因此必须施用肥料,使土壤肥力的消耗和养分的归还保持平衡。“这一发现极大地促进了化肥工业的发展,大大增加了作物产量,从而促进了人类社会的繁荣。”张甘霖表示,现如今“...
加快推进颠覆性农业技术创新的战略思考|现代汽车|生物技术|科学|...
第一次革命中,农用化学品的生产及使用源起于德国化学家李比希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植物矿物质营养学说和养分归还学说,该学说为化肥的发明和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第二次革命中,生物育种的理论基础根源则是20世纪以来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再发现、摩尔根的遗传学理论,以及20世纪50年代沃森和克里克提出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这些...
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化肥表示很委屈
李比希的三大营养学说中的养分归还学说认为,“植物从土壤中吸收养分,每次收获必从土壤中带走某些养分,使土壤中养分减少,土壤贫化。要维持地力和作物产量,就要归还植物带走的养分”。植物吸收的氮磷钾钙镁硫锌铁等营养元素必须人为补充回去,否则这些各自不可替代的营养元素亏缺后,会直接造成产量降低,直至养分耗尽后导致...
《土壤:地球的皮肤》:五位一体讲述土壤学的故事
例如,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在18世纪创立了养分“归还学说”,认为任何一种作物都会消耗土壤肥力,因此必须施用肥料,使土壤肥力的消耗和养分的归还保持平衡。这一发现极大地促进了化肥工业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繁荣。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挖掘土壤学的发展历史,不仅能够增强土壤学工作者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也能让更多的人明白...
科学看待化肥 勿让化肥“背锅”—新闻—科学网
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分来自于矿物质而非有机物,这早在19世纪40年代就得到了科学证实。1840年,德国著名化学家、国际公认的植物营养科学奠基人李比希(J.V.Libig)通过大量实验,提出了植物矿质营养学说,认为腐殖质(有机质)是在地球上有了植物以后才出现的,而不是植物出现以前,因此植物的原始养分只能是矿物质。在李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