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城市共成长,今日青年之“新”这般模样
与城市共成长,今日青年之“新”这般模样百余年前,《青年杂志》一纸发刊词振聋发聩,于1915年的上海平地惊雷。陈独秀言之切切:“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次年8月,《晨钟报》创刊,李大钊的发刊词同样掷地有声,其言青年“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惟知本其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敏锐之直觉,活泼之...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最初探索——以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的...
在创刊号上,李大钊发表了《<晨钟>之使命—青春中华之创造》,文中提出改造中国的希望,认为中国社会改造“不在陈腐中华之不死,而在欣荣中华之再生;……不在白首中华之保存,而在青春中华之创造”。[4]李大钊在《晨钟报》《甲寅日刊》先后发表的文章记录了李大钊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发展过程。三是以《晨报副刊...
“典”藏力量,指引青春|国强|少年强_网易订阅
青年者,国家之魂。见李大钊《〈晨钟〉之使命》。副标题为“青春中华之创造”,是李大钊1916年8月15日为《晨钟报》创刊号所做的发刊词,也是李大钊创造青春之中华思想的集中体现。原段:李大钊说过:“青年者,国家之魂。”过去、现在、将来青年工作都是党的工作中一项战略性工作。各级党委(党组)要倾注极大热忱研究青...
《1921》:今天我们如何做青年?沸腾
1915年,陈独秀为《新青年》所写的发刊词《敬告青年》中热情洋溢地赞美青年,并将青年与社会联系起来,“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身。”1916年,李大钊在《晨钟报》创刊号上发表了《“晨钟”之使命》,则寄予了青年复兴中华民族的使命...
百年大党凝聚青春伟力 时代青年接力复兴伟业
陈独秀非常重视青年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在《新青年》发刊词中写道:“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认为国家的希望“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李大钊对于青年给予厚望,在《晨钟报》创刊号上写下“国家不可一日无青年,青年不可一日无觉醒”,强调古老的民族...
鲁迅的饭局|晨报副刊_新浪财经_新浪网
《晨钟报》创刊伊始,便重视文艺副刊,李大钊在《晨钟之使命》的发刊词中明确提出,要新文艺“犯当世之大不韪”“为自我觉醒之绝叫”(www.e993.com)2024年11月5日。五四运动前后,《晨钟报》是《新青年》之外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介绍俄国革命的主要阵地,所出的“劳动节纪念”专号、“俄国革命纪念”专号,所辟的“马克思研究”专栏,均为中国报刊之首...
【建党100周年】李大钊诗文赏析——《〈晨钟〉之使命——青春中华...
《〈晨钟〉之使命——青春中华之创造》是李大钊1916年8月15日为《晨钟报》创刊号所做的发刊词,是本刊第一版第一篇,也是李大钊创造青春之中华思想的集中体现。《晨钟报》1916年4、5月间,李大钊结束了两年多的留学时光,“益感再造中国之不可缓”,从日本回国抵达上海。他首先受汤化龙的邀请,为宪法研究会即研究...
芙蓉国评论丨“评”出胸臆,凝聚最强“思想力”
从李大钊先生《青春》里“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的热血激昂,到《晨钟报》创刊号里“国家不可一日无青年,青年不可一日无觉醒”的振聋发聩,好文章总能激发出人们内心深处最强的共鸣,在砥砺前行中汇聚出无惧风浪的力量,让亿万网民找寻到精神世界的价值坐标。
瞿秋白:创办中国共产党第一份日报
《晨报》,由梁启超等人于1916年8月创办,原名《晨钟报》。创刊之际,李大钊撰写了题为《晨钟之使命》的发刊词,留下了一段振聋发聩的名言:“《晨钟》自身无所谓使命也,而以青年之使命为使命。青年不死,即中华不亡,《晨钟》之声,即青年之舌,国家不可一日无青年,青年不可一日无觉醒,青春中华之克创造与否,当于...
理论达人 | 梦想的接力(微视频)
1916年,27岁的李大钊为《晨钟报》创刊号题写发刊词时,他写下:“索我理想之中华”。1917年,19岁的周恩来前往日本留学之即,面对前来送别他的友人,他写下:“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讲话时首次提出了“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