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研究 | 刘增光:教化与制法——郑玄《论语注》中的孔子形象
《述而》篇的另外两章:“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郑注:“圣人知道广大,弟子学之不能及,以为有所怀挟要术。”“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郑注:“吾岂敢者,不敢自比方古之仁贤也...
《论语》述而 | 孔子说自己未达到君子的标准,那我们普通人呢?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孔子说,我哪敢说自己符合圣和仁的标准?但是自己向着这个方向不断努力,并且也不断地教诲他人向着这个方向努力,这么说倒是可以接受的。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这些弟子们达不到的呀。
《论语》中的仁德观
《论语·述而》中孔子自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在孔子看来,要说仁,只有那些能以天下苍生为念的人才可当之无愧,比如“殷之三仁”(微子、箕子、比干)。孔子认为,有才者未必有仁,未必有德。尽管子路、冉求、公西赤这三位学生都各具才能、各有所长,甚至在仁上面的修养也很深,但孔子仍不轻易许之为仁。这...
富金壁:《论语》识小
《汉书·古今人表》据孔子“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论语·述而》)、“何事于仁,必也圣乎(《雍也》)”、“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同上)、“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季氏》,民,即指“人”,非指民众、人民)等语,把人分...
先生南怀瑾讲述《论语》的智慧:圣人和凡人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中国文化,在三代以后,便建立了一个做人的最高标准,就是圣。和印度的佛、中国的仙、西方文化的神,差不多同一个观念。圣之次为贤,贤者也就是君子。再下来是仁者。过去老一辈的人写信给朋友,尊敬对方的人品时,...
读《论语》:孔子作为一种符号
真正的孔子,活着的孔子,既不是圣,也不是王,根本谈不上什么“内圣外王”(www.e993.com)2024年12月19日。“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这是明明白白写在《论语》里面的。子贡说,孔子是“天纵之将圣”,当即被孔子否认。读我的书,你会明白,为什么孔子不接受这个荣誉,而他的学生一定要给他戴上这顶帽子。
毛泽东点评《论语》中的人和事
孔子说过:“可以与人终日而不倦者,其惟学乎?”《论语·述而篇》记载:“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毛泽东不仅重视自己学习,而且重视全党的学习,重视借此提高全党的理论水平、知识水平和领导能力。《论语·公冶长篇》记载...
爱廉说丨《论语》中的仁德观
孔子对仁的要求标准很高,一般不轻易许人以仁。连他自己都不敢称仁。《论语·述而》中孔子自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在孔子看来,要说仁,只有那些能以天下苍生为念的人才可当之无愧,比如“殷之三仁”(微子、箕子、比干)。孔子认为,有才者未必有仁,未必有德。尽管子路、冉求、公西赤这三位学生都各具才能...
《论语》第七篇:述而篇
7??3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1)为之(2)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3)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注释(1)抑:折的语气词,“只不过是”的意思。(2)为之:指圣与仁。(3)云尔:这样说。译文孔子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不过(向圣与仁的方向)努...
老子说“上善若水”,孔子也这样认为?
孔子固然是以仁者自期的,但生前似乎不敢以仁者自许。孔子曾经对学生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论语·述而》)不过,倘若有人称许孔子为智者,或许他不会拒绝。《中庸》中记载孔子说:“好学近乎知。”而孔子对于自己的好学,似乎是充满自信的,他曾经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