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中的历史,退避三舍
重耳给出了一个响亮的回答,“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期辟君三舍。”意思是说,如果托您的福,我能回到晋国,他日晋楚两国不幸交战,我当撤军九十里(一舍是三十里)。一段时间以后,秦国国君秦穆公,听说重耳在楚国落脚,特意派人前来迎接,要护送他回晋国继国君位。在秦穆公的一番操作之下,重...
退避三舍中的“三舍”,指的是多远?其中又有什么哲理?
“退避三舍”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这句话的含义是:假设晋国和楚国在中原交战,我将率兵后退九十里地。“退避三舍”的由来这一成语背后的历史事件发生在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在流亡多年后回国即位,成为晋国的君主。他即位前,为了感谢当年楚国对他的帮助,承诺...
阿记说史|从流亡者到春秋五霸之一,看晋文公的造王之路
尊王攘夷除了在军事和文化方面的成就外,晋文公还为中国的历史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典故。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退避三舍”的故事。这个故事讲述了晋文公为了回报当年在流亡期间受到的恩惠,也为了展示自己的诚信和宽容,在面对敌人时主动退让三舍(三十里),以示尊重和敬意。这个故事成为了后世传颂千古的美德和典故。...
文安荆楚102丨荆楚文化故事——退避三舍
据考证,周代一里为415.8米,由此可以推算出,晋军“退避三舍”实际退了37422米,即37.422公里。晋文公不仅信守了当年的承诺,还赢得了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其成为“春秋五霸”的基础,而“退避三舍”的典故也就此流传下来,启示着我们要信守诺言、知恩图报。策划:徐维洲、曾智编导:王淳、周婵文字:雷珍珍主播:张...
春秋五霸生平及历史典故
晋文公最著名的典故是“退避三舍”。晋文公流亡到楚国时,楚成王对他以礼相待。晋文公对楚成王许诺,若他日晋楚交战,晋军将退避三舍以报当日之恩。后来晋楚在城濮交战,晋文公果然命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
“退避三舍”是是仁德还是诡计?春秋时期的霸主争夺,楚晋之争
这就不得不说一下春秋时期混乱的局势了,而作为退避三舍的主角,就是晋国和楚国(www.e993.com)2024年11月20日。接下来就让小编带领诸位一起回到那个烽烟四起的时代,了解一下晋文公退避三舍的典故,难道只是为了履行当初的承诺吗?退避三舍是因为晋国晋文公当初流亡时期的一个承诺,当年晋国内乱,作为晋国贵族的公子重耳流亡在外,不仅过着漂泊流离...
晋文公流亡时在宋国吃闭门羹,随后对楚成王发出“退避三舍”之言
晋文公因此,对重耳来讲,接受子圉的前妻,主要的障碍不源于礼俗,而源自他的心理抵触。司空季子劝说他:“其国且伐,况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忘大丑乎?”做大事不拘小节,为了争取秦国的支持,重耳最终接受了季子的建议,同意联姻,这让秦穆公非常高兴。
「尊崇诚信」每日诚信故事:晋文公退避三舍
”重耳说:“珍珠美玉,你都不缺,我不会有更稀罕的东西送给你,不过托你洪福,以后我如果做了晋国国君,假若我们在战场上相遇,我便以退避三舍(一舍三十里)作为回报!”后来,重耳果然作了国君,成了晋文公。五年之后,也就是僖公二十八年,晋国果然与楚国在战场上相遇,晋文公确实实践了自己的诺言,退避近...
春秋霸主晋文公,与楚国交战退避三舍,是遵守承诺还是老谋深算?
交战之时,晋文公遵守承诺,退避三舍。一直向后撤离了90里到城濮地带才停下来摆好战阵,准备迎敌。成得臣紧追不舍,还多次向晋文公下战书挑战他。所以战斗一触即发,晋文公之后再次假装败逃,向后撤去尘土飞扬,成得臣紧追不舍,不料中了晋文公的埋伏,最终惨败而归。晋文公一战成名,从此成就春秋霸业。这就是历史上...
《跟着国剧去旅行》| 重诺守信、言出必行的《退避三舍》的故事(2)~
《退避三舍》演员表点击可看大图↓↓↓故事梗概: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