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黄鹤楼》究竟好在哪里?竟让诗仙搁笔!
在情感的谋划上,诗人用仙人乘鹤的典故引出黄鹤楼晴日之景,情韵高亢嘹亮,尾联却以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幽静深沉,使诗意重归于渺茫不可见的境界,如豹尾饶额,终成出神入化之深远意境。他这首诗向来点赞多多,甚至被南宋的著名诗评家严羽认定为“唐人七律第一”。而诗仙李白的一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
人民日报整理出古诗词中常见的70个文化典故,赶紧收藏!
仲宣楼头春色深,青眼高歌望吾子,眼中之人吾老矣!——唐·杜甫《短歌行赠王郎司直》52、请缨汉武帝派终军到南越劝说南越王归顺。终军说:“请给一根长缨,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后比喻杀敌报国。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宋·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53、秦晋...
崔颢这首《黄鹤楼》,千人无人敢仿,鲁迅一气之下仿一首,开篇就惊艳!
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这首诗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颔联紧承首联,说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经历经千百年之久;颈联诗意一转,进入景物描写,写晴日在黄鹤楼所见之景;尾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崔颢这诗写得很...
苍凉沉郁心潮涌——《菩萨蛮·黄鹤楼》解析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化用唐人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诗句,一则点题,再则借鹤去楼空的典故,表达作者沉重的心境。但这里所要表达的感触与崔颢吊古怀乡的心情并不相干,只是用黄鹤楼逸事作为一种陪衬,透露出“一时不知如何是好”的处境和忧愤。作者不关心黄鹤飞往何处,而是揪心于“...
【幼儿蒙学】领略中国古诗词之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2.孟浩然:李白的朋友。3.之:往、到达。4.广陵:即扬州。5.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
诗不可说丨崔颢《黄鹤楼》诗详解,长歌明月在,独坐白云浮
昔人已乘白云去,此地空余黄鹤楼(www.e993.com)2024年11月7日。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这样的诗句,“白云”对偶“黄鹤”,两两呼应,更为齐整,且有回环往复的意味,自然生发莫名的怅惘,更加具有“游仙”的感觉感受。啊,原初的版本真的是这样的吗?仙人“乘白云”有没有什么典故来历?为什么与上文所引述的三则神话传说里的“驾鹤...
毛主席写的《菩萨蛮·黄鹤楼》,比崔颢的《黄鹤楼》更胜一筹
下阙“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两句,借用典故,怀古思今,应物斯感。崔颢苍凉的诗句和传说的神话故事,并不能消减毛主席心中的忧思,作者并非为了登楼赋诗,因为黄鹤楼此时已毁,只有遗址可寻,实际上是对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忧虑。词的最后两句,一个“酹”字,一个“逐”字,将情感推向高潮。
打卡名楼的诗意召唤
诗词早已在我们的生命岁月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在“更上一层楼”里得到鼓舞,在“白云千载空悠悠”里体验苍茫……名楼何以为名楼?正是其独特的历史典故和诗词佳作,这共同的文化瑰宝让我们能够穿越时空,找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共鸣。打卡名楼的热潮,正如一股清泉,浸润着我们共同...
诗不可说丨崔颢《黄鹤楼》诗详解,白云蔽黄鹤,绿树藏鹦鹉
昔登江上黄鹤楼,遥爱江中鹦鹉洲。洲势逶迤绕碧流,鸳鸯鸂鶒满滩头。滩头日落沙碛长,金沙熠熠动飙光。舟人牵锦缆,浣女结罗裳。月明全见芦花白,风起遥闻杜若香,君行采采莫相忘。孟浩然比李白年长十多岁,同样写鹦鹉洲,但与上述李白诗篇截然不同,完全与祢衡典故无涉。孟浩然此诗写鹦鹉洲如画,却又平和自然...
昔归字面意思是什么-昔归的意思是什么
在古代散文、诗歌和小说中,常常可以看到作者使用“昔归”来引出自己过去的情感和经历,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对过去时光的回忆和思考。例如,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有“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一句,通过“昔归”,表达了作者对黄鹤楼曾经繁华的景象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