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列朝列国志】东晋(五):晋明帝
晋明帝因此得以脱身。④晋祚不长一次,王导和温峤一起谒见司马绍,司马绍问温峤前代统一天下的原因是什么。温峤还没有回答,一会儿,王导说:“温峤年轻,还不熟悉这一段的事,请允许臣为陛下说明。”王导就一一叙说晋宣帝司马懿开始创业的时候,诛灭有名望的家族,宠幸并栽培赞成自己的人,以及晋文帝司马昭晚年杀...
司马昭之心,昭示代魏意向(将军典故漫话之十三)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典故,出自《三国志·裴松之注·汉晋春秋》。典故的本事是:“〔曹髦〕帝见威权日去,不胜其忿。乃召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谓曰:‘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等自出讨之。’”(魏国第四任皇帝曹髦网络图)这里讲的是三国后期,公元260年,...
为何流传汉文帝霸陵在“凤凰嘴”?其“顶妻背母”是何典故?
文帝刘恒治国有方,一生勤俭,就连墓冢也与其他帝王的奢华不同,他利用山势为陵,减少陪葬,不起坟冢。可惜他早于其母亲薄姬去世,为了弥补遗憾,同时希望其妻窦皇后能代替自己照顾母亲,他将母亲的薄姬冢修在其上,妻子窦皇后的陵寝修在其后,世代相陪,这就是著名的“顶妻背母”的典故。汉高祖长陵在渭水北岸,去汉长安城...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个典故世人皆知,那么司马昭为何至死都没...
数月后,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追尊司马昭为文帝,庙号太祖。
洛阳成语典故:司马昭之心
洛阳成语典故:司马昭之心成语释义:比喻人所共知的阴谋、野心。成语出处:《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纪》:“甘露五年春正月,帝见威权日去,不胜其忿。召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谓曰:‘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于卿自讨之。’”...
洛阳成语典故——画饼充饥
洛阳成语典故——画饼充饥成语释义:画个饼来解除饥饿(www.e993.com)2024年11月20日。比喻有虚名无实用,以空想来自我安慰。成语出处::晋人陈寿所著《三国志·魏志·卢毓传》:“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三国时期,曹魏有一位大臣名叫卢毓,学识渊博,清正廉洁,深得魏帝信任和百姓敬重。
得陇而不望蜀:曹操本可平定西蜀消灭刘备势力,却为何选择撤军
得陇望蜀的典故,出自《后汉书·岑彭传》:"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每一发兵,头鬓为白。"的确是贬讽人心不足。但这话曹操说出来,感觉十分违和。但是曹操不是说的违心话,没有理会众人的劝谏,不仅不再进兵,更直接撤军走了。事实诚如刘晔所言,刘备是囿于东线吃紧,才没有动作。当刘备得知汉中被曹操平定...
曹魏名臣,陈泰挂壁(丞相典故漫话之十四)
一、典故及其出处典故:陈泰挂壁。语义:原指曹魏名臣陈泰,任并州刺史时,将京中贵人请托赠金,一律悬挂在墙壁上封存,回京后原封奉还的故事。后比喻为官清正,一心为公,不收赠金,不谋私利的高尚品德。(陈泰影视像)出处:1、西晋·陈寿《三国志·陈泰传》,正始中,〔陈泰〕为并州刺史,使持节,护匈奴中郎将...
汉文帝登基,原配和4个嫡子全部去世。他们是不是被汉文帝杀的?
其一,关于汉文帝杀妻杀子的传闻,无确凿史料支撑。除史记、汉书外,汉武故事、西京杂记等野史笔记也未透露此信息,故无法断定此事真实性。这些野史笔记,以生动细腻的笔触,将汉朝皇帝的八卦逸事展现得淋漓尽致。从宫廷秘闻到帝王私情,每一笔都充满了传奇色彩,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金屋藏娇”这一典故...
神州陆沉:八王之乱
齐王司马攸是晋文帝司马昭的次子,与武帝同属文明皇后王元姬之嫡出,深受父母宠爱。因景帝司马师无子,死后无嗣,司马攸被过继给这位伯父,从而在名义上成为宣帝司马懿的长房长孙。西晋建立后,司马攸获封齐王,历任骠骑将军、镇军大将军、司空,并长期兼领侍中这一机要职务,在朝廷上具有可观的政治能量。随着武帝司马炎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