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利用AI发现太阳恒星周围最小系外行星
环球网科技综合报道10月16日消息,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葛健教授带领的国际团队,于近日研发了一种结合GPU相位折叠和卷积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算法,并在开普勒(Kepler)2017年释放的恒星测光数据中发现了五颗直径小于地球、轨道周期短于1天的超短周期行星。其中,四颗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距其主星最近的最小行星,类似火星...
利用人工智能搜寻识别 天文学家发现类太阳恒星周围最近最小行星
研究团队认为,最新研究发现的火星大小的行星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系外行星样本,为理解超短周期行星形成机制提供新线索。这些超短周期行星的存在,为行星系统的早期演化、行星—行星相互作用以及恒星—行星相互作用的动力学(包括潮汐力和大气侵蚀)研究奠定重要基础,对行星形成理论研究有重大意义。该研究成果还为在高精度光度...
太阳系是“非正常”恒星系?
在更远的地方,气温低,周围又有大量的冰,所以那里的行星能长成气态的巨行星。直到最近,关于我们太阳系形成的主流故事都是这么说的;而且天文学家认为,任何恒星系都会是这样形成的。但是,当我们在银河系其他地方发现大量的恒星系时,竟然没有一个看起来像太阳系的!有跟母恒星靠得很近的气态巨行星,有夹在两颗气态...
宇宙最孤独的行星:100万年绕恒星转一圈
它和一颗遥远的恒星有从属关系。这两个天体间的距离大约有1万亿公里。此前有记录的最远距离是3700亿公里。以轨道半径来计算,这是迄今为止人们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太阳系。如果和我们的太阳系作个比较,那么这颗行星和主星的距离相当于冥王星和太阳平均距离的140倍,是地球和太阳平均距离的6900倍。这颗行星在轨道上...
存在于太阳系之外的行星,与太阳系行星大不相同,它们是怎样的?
质量的范围从几倍地球质量到几百倍地球质量不等。这种多样性使我们对行星的形成和演化过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不同类型的太阳系外行星,太阳系外行星并非都是类地行星或类木行星,近年来,我们发现了一些异常的行星,如热木星,它们离恒星非常近且表面温度极高,另外还有寒冷的冰巨星,以及“海洋行星”,表面被认为可能覆...
两颗近距宜居行星环绕相同恒星可能存在生命
据国外媒体报道,共同环绕一颗恒星运行并且彼此非常邻近的行星,很有可能支持生命存在,目前,科学家将其称为“多元宜居性行星系统”(www.e993.com)2024年11月15日。在过去25年里,天文学家证实存在1900多颗系外行星,之前研究表明,银河系数十亿颗系外行星潜在宜居生命,宜居行星位于主恒星的宜居地带,其温度适合于液态水存在,潜在生存着类似地球的生命。
一颗恒星直奔太阳系而来,时速51万公里,还带了一颗超级地球
为两个不同方向上的分量:视向速度和切向速度,视向速度表示恒星是在靠近还是远离我们,单位是公里每秒,切向速度表示的恒星垂直于我们视线的运动,单位是角秒,恒星的切向速度在天球上的投影就是恒星的自行,也就是恒星在天空中的相对位置变化,巴纳德星的自行为每秒10.3角秒,这个变化是比较大的,一般的恒星肉眼可见的自行大...
揭示恒星形成奥秘 6颗神秘流浪行星现身宇宙
根据目前的估算,我们的银河系中恒星数量在1000亿到4000亿颗之间,而行星数量则在8000亿到3.2兆之间。若流浪行星占所观测星团中约10%的天体,那么银河系中可能存在多达3600亿颗流浪行星。这些新发现不仅为天文学界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也可能改变我们对宇宙中行星形成过程的基本理解。
一起来研究下早晨明亮的外行星和月球以及恒星吧
水星的恒星年(88.0地球日)和恒星日(58.65地球日)的比例是3:2。这种关系被称为自旋轨道共振,而“恒星”在这里的意思是“相对于恒星”。因此,水星上的一个太阳日(从某次日出到下一次日出)持续大约176个地球日,是行星恒星系年的两倍。这意味着水星的一面将在88个地球日的水星年里保持在阳光下,而在下一次沿轨道...
每12个恒星或有一个吞过行星
团队成员认为,这种行星吸收现象可能在恒星系统的生命周期内都会发生。因恒星中含有较高浓度的元素,外来干扰(如流浪冰行星或恒星飞掠)可能会打破系统平衡。另外,行星吸收现象可能在恒星系统形成的最初1亿年间很普遍,但这种早期发生的证据可能不会被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