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林随笔|在明代172名宰相中,为何九成是这一出身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由两汉察举演变而来,经隋朝的改革与创制,而成为延续1000多年的人才选拔制度。在这一制度下,功名的大小、仕途的浮沉以及人生的喜乐构成一幅令人感叹的历史画卷。「从多科到一途」隋唐的开科取士,分常科和制科。人们熟悉的进士是常科中的一科。除进士科之外,还有秀才、明经、明法、明书、明算等...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科举制度下欢喜的读书人,寒门也出将相
在科举制度出现之前,历朝历代使用的选拔人才的策略中,以先秦时期的“大比”制度、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和征辟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最具有代表性。“大比”制度又被称为乡举里选制度,它是先秦时期用来选拔士以下阶层的人才选拔制度。我们知道在先秦时期,贵族阶层职位的继承上,施行的是父死子继的“世卿世禄制...
明朝选举:在科举未成“永制”前,荐举制和科举制哪个更胜一筹?
明代是中国科举发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而明太祖朱元璋执政期间所定的科举程式是明清两代科举制度日臻完善的基础性文件。尽管朱元璋对科举制度的发展有如此大的贡献,但他并非一开始就全盘接受科举,而是通过在实践中比较荐举和科举的优劣后,认为科举取士的实际效果更好,更符合其建立统治秩序的需要,才将科举视为选...
千年制度,一夜被废
科举制下的私塾是一种低成本的教育。士子们看的书可以是几百年前的,甚至是几千年前的。请的老师大都是经历科场的老人,有着丰富的应试技巧。如果说办私塾只需要十两银子就可以运作一年,那么学堂聘请一个老师可能就要十两银子。钱从哪里来?虽然清王朝号称帝国,但是清政府是个实实在在的小政府。它的管理模式更...
科举最后一次考试结束120周年,来看看科举制是怎样完结的
1905年,在中国已经实行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意义也十分重大。描述科举制完结的过程和线索,不仅可以看到近代中国历史前进的脚步,对于古老的科举制本身的研究也可能是一个有意义的视角。
金滢坤:唐代上书、献策与选举制度的关系考察
在五代“上书拜官”取人进一步发展为进献时务策,经过考试之后,合格者可给以减选、释褐和优与授官的优待(www.e993.com)2024年11月27日。后周进献时务策者甚至被赐予进士出身、三传出身,逐渐与常科等同起来,也预示着科举常科科目被进献时务策替代的趋势。到了宋代上书、献策拜官仍在沿用,成为选巡检、捕盗官等地方基层官的主要入仕途径,但总体走向...
科举趣事|科举为何从吏部转到礼部——“二李之争”是诱因
隋文帝时期,在考功司郎中下面设置一个副职,即考功员外郎。隋炀帝改为承务郎,到了唐朝又改回考功员外郎,品秩为从六品上。而设置考功员外郎的目的,主要就是因为隋朝设立科举制度。而这个员外郎因事设职,主要职责是负责掌管天下贡举之职。因而从隋代开始就是考功员外郎负责科举,唐朝也延续隋朝制度,然而到了开元...
陈维昭:论经学流变、政治文化对中国科举史的影响
如何在“文辞取士”的框架中真正实现通经致用的经学目的,这是历代科举制度设计者所殚精竭虑的。二、诗赋取士与经义取士尽管汉代以来即有“五经取士”的传统,但在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中,在试士的诸科目中,经义并非唯一的或最主要的科目。唐、宋、辽、金时期即有进士科与明经科的并立,当然同时还有许多其他科目...
清代举人当官的“大挑制度”:范进中举后,能当什么级别的官员
《范进中举》因其讽刺清代的科举制度和人们捧高踩低的社会风气,而成为一篇中学语文必学科目,无论是范进中举前后自身的酸腐、胡屠户的前倨后恭、张乡绅的殷勤结交,都无不显示着“举人”这个名头的分量。稀罕的举人老爷受现代小说、影视作品中状元满地走,进士不如狗的情形,在我们的潜意识里,读书人不中进士皆...
比李世民还拼,为何唐高宗李治,还是招不来人才?真相一文了解
不过,科举制度的重要意义,不仅体现在由此而选拔出来的人才往往位居要津,在政治生活中占有令人瞩目的地位,而且体现在科举制度作为入仕的正途,与士大夫阶层的命运息息相关。李治求才心切。即位以后,大力搜罗才学之士,优礼有加,委以重任。但是,由于科举制度本身存在的弊端,李治的愿望实际上流于空谈。显庆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