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节“冷知识”|国家级非遗、我国古老戏曲剧种之一,瓯剧了解一下
瓯剧《张协状元》改编自南宋时期的古老戏文,是中国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戏曲剧本之一。作品讲述了书生张协在赴京赶考途中落难,与贫女结为夫妻后,又在荣华富贵面前陷入感情和名节的抉择。剧中,张协面对社会压力和权欲诱惑,几度挣扎,最终幡然悔悟,与贫女破镜重圆的故事。该剧充满了对爱情、婚姻、人性及权欲的深刻思...
中国传统戏剧研究新趋势暨戏曲文物研究所成立四十周年国际学术...
杨阳、乔子怡、高策《清末民初的戏曲表演声科学认知——以民国戏曲期刊记述为中心》,从声科学的角度,对演员戏曲表演的声场环境、观演矛盾进行了具体论述;张彬、任佳欣《陕西韩城宋墓杂剧壁画人物服饰考论》,对韩城盘乐村宋墓壁画进行了分析,确定了壁画中杂剧的人物脚色,在宋式日常服饰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以及壁画中...
傅谨:戏曲“剧种”的名与实
刘文峰先生在《关于认定剧种标准的意见和建议》中认为,“剧种”这种称谓被普遍运用,是由于“20世纪50年代在戏班登记时,登记表中设了‘剧种’这样一个栏目,于是各地戏班给自己演唱的戏曲起名为‘某某剧’”,[1]这一观点应该援引自我在戏曲档案中发现当年的“剧团登记表”时所产生的误解。[2]我提出这一看法时,...
不同戏曲剧种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中国戏曲大部分剧种都诞生于乡野民间,反映的是某一地区的风俗人情,适应的是当地民众的欣赏口味,因而具有鲜明而浓烈的地方色彩。即便是现在很多大的剧种,从发展过程上看也都是在地方小戏的基础上,通过吸收其他剧种已有的艺术成果而逐渐成熟发展起来的。这就使得中国戏曲天然具有“多样性”的优势。不同的审美趣味、表现...
...黄梅调因怀宁黄梅山而得名——潜山采篮戏与怀宁黄梅调是亲缘剧种
本文在分析晚清-民国-新中国成立初期安徽黄梅调史料的基础上,对黄梅调剧种名称进行了探讨。自1879年上海《申报》首次报道安庆关外(怀宁县黄梅山附近)一带演唱黄梅调的风俗以来,黄梅调剧种逐渐成长,最终遍及安庆地区和安徽江南部分地区。安庆怀宁境内的黄梅山与黄梅调的最早发现地(安庆城北集贤关外)相距不到十公里,清末...
戏曲艺术的流派传承应坚持守正创新
异彩纷呈的剧种流派在艺术实践中诞生戏曲流派的发轫与繁盛的演出实践紧密相关(www.e993.com)2024年11月24日。特别是“花雅之争”中,地方戏兴起,京剧成型,异彩纷呈的剧种流派艺术随之而来。戏曲流派为何在此时迭出?首先是以角色行当的分派和进一步的分类细化促成了流派的产生。如京剧中的生行作为最早发展的行当,前有程(长庚)、张(二奎)、余(三...
现实题材创作:让戏曲与时代紧密相连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评剧《刘巧儿》、吕剧《李二嫂改嫁》、豫剧《朝阳沟》为代表,出现了一批表现新中国成立前后妇女追求思想解放、有为青年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优秀现代戏剧作,其中许多脍炙人口的戏曲唱段至今依然广为传唱。现代戏最大的题材优势就是能够将传统的戏曲艺术与时代发展的脉搏紧密相连在一起,构成一个时期最...
徐章程:黄梅戏起源地考辩
黄梅戏是以安庆方言演唱的安徽省地方剧种。最早记载黄梅戏的文献是,清光绪五年(1879)10月14日上海《申报》上,关于每年在安庆关外“黄梅淫戏”(黄梅调)演出的报道[1]。1879年上海《申报》的报道当时的黄梅调已经是正规剧种。著名音乐家张锐,1954年在安庆学习安徽黄梅调时的日记中写道:“老腔的节奏较简单,音域也较...
陈志勇:“二黄腔”名实考辨——兼论“皮黄合流”的相关问题
在晚清民国时期梨园行流行一种传说:京剧改胡琴伴奏为笛,是因为二簧与二皇(乾隆、嘉庆)谐音,触犯了龙威①。改换乐器伴奏之原因未必如伶人所猜测的,但传说背后却透露出一些重要的信息:即在乾隆、嘉庆之交,北京剧坛戏曲声腔由胡琴伴奏的西秦腔变为由笛子伴奏的二簧腔。王芷章指出,乾隆年间被徽班带入京城的二簧...
??匠艺研究 | 丝竹不绝绕姑苏——同气连枝的苏剧与昆曲
三十年代中期,苏剧逐渐成型了。几十位艺人首次以苏滩的曲调排演了舞台剧《昭君出塞》《三笑》《描金凤》,及至40年代初,戏剧活动家朱国梁合并了两个化妆苏滩的班子“国风社”和“正风社”,组建“国风苏剧团”——这是苏剧依次首次正式出现。苏剧与昆曲的命运在抗战时期再次交汇了。当时仅存的昆曲戏班仙霓社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