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读物】第七十九期:《伤寒论》 五苓散证
解析本证心下痞,服泻心汤后痞不解,说明本证的心下痞既不属于热痞,亦非寒热错杂痞。观其脉症,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显然非泻心汤证,当是因下邪陷,内犯膀胱。气化失职所致。膀胱气化不利,水饮内停,津液不能气化以下泄,故小便不利;津液不能气化以上承,所以渴而口燥烦;水饮内停而上逆,阻...
脘腹痞满,卧寐不安,嗳腐吞酸案 | 经方临床医案练习【第2110期】
学习经典《伤寒论》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也,宜半夏泻心汤。《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之第十七》:...
阴道中有物体脱出感6年案 | 经方临床医案练习【第2080期】
方以麻沸汤渍寒药,别煮附子取汁,合和与服,则寒热异其气,生熟异其性,药虽同行,而功则各奏,乃先圣之妙用也。《伤寒论译释》:此汤治上热下寒之证,确乎有理,三黄略浸即绞去滓,但取轻清之气,以去上焦之热,附子煮取浓汁,以治下焦之寒,是上用凉而下用温,上行泻而下行补,泻其轻而补其重,制度之妙...
【中医经典读物】第七十七期:《伤寒论》 甘草泻心汤证
伤寒或中风,为病在表,本当汗解,若用下法则误也,故日“反”。下后损伤中气,外邪乘虚内陷,以致寒热错杂于中焦,脾胃气机升降失常,遂成痞证。脾胃气虚,运化失职,饮食不得腐熟而下注,故其人腹中雷鸣有声,下利日数十行而“谷不化”:胃虚气逆则干呕、心烦不得安。此为寒热错杂于中,脾胃虚弱较甚,水谷不...
桔梗功效与作用
伤寒邪结胸胁,则痛如刀刺;邪在中焦,则腹满及肠鸣幽幽,辛散升发,苦泄甘和,则邪解而气和,诸证自退矣。其主惊恐悸气者,心脾气血不足,则现此证,诸补心药中,借其升上之力,以为舟楫胜载之用,此佐使之职也。《别录》利五脏肠胃,补血气者,盖指邪解则脏腑肠胃自和,和则血气自生也。除寒热风痹、温中、疗...
寒风凛冽,寒邪入体,让你的内脏进入“冬眠期”,要给身体加把火!
从六气上来说,这种反常的气温极易感受六邪,目前来说主要是寒邪(www.e993.com)2024年11月16日。在中医里,寒邪分为伤寒与中寒,一般如果体表被寒邪伤到,叫伤寒;如果寒邪越过肌表,直接切中脏腑,这叫中寒。我们很多时候是先感受寒邪,出现感冒伤寒,医治不当或素体亏虚,就会逐渐入里,变为中寒。
寒热往来案 | 经方临床医案练习【第1287期】
感冒后头痛,恶心,呕吐,寒热往来,咽干口渴,思凉饮,心中烦躁。服小柴胡加生石膏汤后,热降烦除,刻下仍心中懊侬,口干欲凉饮,饮食二便如常,舌苔白而干,舌尖红,脉滑数。处方:——。答案下期公布上一期:上期原医案许某,女,65岁,住城内周家巷。
上身上火和脾胃虚寒的寒热错杂体质,两味药就搞定--中国数字科技馆
经过输液治疗后,急性期的症状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但是每天感觉心烦得不行,胃里像灌了凉气,还隐隐约约地有点痛,大便偏稀,每天2-3次。听说我是学医的,问我如何是好。我思索了一会,这是很典型的栀子干姜汤的适应症,于是让他用栀子12g,干姜12g煎成汤药,早晚各服用一次。
百草益寿:腹部胀满、 食欲不振?《伤寒论》里有一健脾神方
3、妊娠期妇女及月经过多者慎用。4、体质偏阳虚寒湿者慎用。养好脾胃小方法对于脾胃问题,“三分靠治,七分靠养”。为大家推荐一个常用养脾胃的保健方法,做好腹部保健,可以促进饮食的受纳、消化、吸收与排泄,还能防治肥胖、高血压等。做法:先搓热双手,然后双手重叠,置于腹部,用掌心绕脐按顺时针方向,绕脐摩...
伤寒学派的代表医家
庞安时著《伤寒总病论》,认为天行温病为感受四时乖戾之气(寒毒)而发,具有流行性、传染性。其参考《备急千金要方》,并结合发病时节与证候,将天行温病分为五型,以清热解毒为法,重用石膏组方。许叔微著《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等,主张以阴阳为纲,统领表里寒热虚实,并把六经分证和八纲辨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