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衍发起“五国相王”仅一年便因秦、齐、楚的破坏而失败
周显王四十一年(前328年),魏人公孙衍离秦归魏,开始思索以弱抗强之策,后成功联合燕、赵、韩、中山四国发起“五国相王”,组成合纵联盟,然而该联盟成立仅一年便宣告破产。公孙衍离秦归魏,开始思索合纵之策公孙衍本是魏人,后于周显王二十七年(前342年)离魏入秦,并先后参加了秦攻魏岸门、秦攻韩宜阳和秦魏“雕...
公孙衍曾为秦国效力,为啥后来专门合纵反秦?战国人才的恩怨情仇
随后在公元前324年,张仪正在为推动连横四处奔走,公孙衍也没闲着,他鼓动魏、赵、韩、燕、中山五国结盟称王,以联合抗秦,但貌似没啥大的成果;公元前322年,张仪奉秦王之命前去魏国为相,目的是推动秦、魏连横,而公孙衍则争取韩国的支持,对其予以极力破坏;公元前319年,张仪回到秦国,公孙衍担任魏相。下一年...
战国纵横家张仪和公孙衍,双方几番较量,最后的下场如何?
次年(公元前332年),公孙衍率秦军在雕阴打败魏军,俘虏了魏国主将龙贾,消灭魏军8万,实际上这个时候,河西之地已经控制在了秦国手里,魏国无力争夺,就此又把整个河西郡割让给了秦国,可秦国仍旧不领情,秦军于公元前329年渡过黄河,又攻占了魏国的皮氏、汾阴、焦河、曲沃等地,这时魏国才刚长出心眼,照这样打...
文化之脉 成语之都丨韬光养晦缓称王
公孙衍的对手张仪,当年曾对武灵王说:“大王收率天下以摈秦,秦兵不敢出函谷关十五年。大王威行于山东,敝邑恐惧慑伏”(《史记·张仪列传》)。从合纵对手、连横领袖口中道出了武灵王支持合纵运动的巨大威力。几十年后,魏牟也曾对武灵王的孙子赵孝成王说:“王之先帝,驾犀首(公孙衍)而骖马服(赵奢),以与秦角逐。
《秦陵秦俑研究动态》专稿:秦封泥成纪丞印地望及其相关问题考略
《史记·秦本纪》“武公十年(前688年),伐邽、冀戎,初县之。十一年,初县杜、郑”。[3]惠文王前十一年“县义渠”,历共公“二十一年,初县頻阳。”由此知秦自春秋早期已开始设置县,“县”级管理的历史已有近2700多年的历史;而“郡”的设置已到战国后期,直到公元前332年,秦将公孙衍在魏上郡雕阴...
魏国攻占河西之地易如反掌,秦国夺回河西之地历经36年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秦惠文王继位,杀商鞅,重用魏人公孙衍(www.e993.com)2024年11月14日。商鞅虽死,秦法未败,秦国继续实行富国强兵的国策,国家经济实力、军事实力不断增强。楚、赵、韩等国和西南蜀人,派人朝见秦惠文王。公元前337年后,魏国被齐、赵和秦从东、西、北三个方向夹攻,屡遭失败。尤其是秦国在西面咄咄逼人,对魏威胁最大...
公孙衍曾经是秦国的大良造,为何后来却离开秦国,反而帮助六国?
公孙衍的故事,其实还得从他在秦国的时候开始说起。公元前333年,也就是秦惠文王五年,在商鞅死后,公孙衍便被秦惠王重用,立下卓绝的功勋后还被任命为大良造,自此开始,公孙衍便积极谋划帮助秦国。魏国此时刚于齐国打了马陵之战,被齐国歼灭了十万大军。此时的魏国极度缺少精兵良将,正是攻打的好时机。果不其然,在...
初中语文常考23篇文言文阅读汇总(收藏)
3.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不是大丈夫的原因是什么?他们以自己的喜怒哀乐行事,挑起天下战争,这是崇尚强权,是极端的个人主义;他们不以正义为标准,不以天下太平为己任,不以百姓幸福为理想。4.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间的不同。
解读齐文化|齐宣王和他开创的盛世
公元前319年,魏国的公孙衍提出合纵抗秦,齐宣王立刻表示支持,并在公孙衍成为魏国相国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然而,当公元前318年六国联合抗秦时,公孙衍推举楚怀王为联军首领,齐宣王心中不快,没派援军参战。结果,五国联军在秦军的强大攻势下溃败,合纵联盟也因此瓦解。公元前317年,齐宣王因公孙衍未能推举...
公孙衍做过秦国大良造,为什么后来一生都矢志不渝反秦、抗秦?
公孙衍也不是傻子,当然明白秦王的用意。公孙衍就拿出了浑身本领,在公元前333年打败魏国。夺取了秦王梦想得到的魏国土地河西。所以说公孙衍也不是一辈子都在反秦,在秦国担任大良造,人家也是肝脑涂地为秦国服务的,也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之所以改换门庭那是事出有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