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年少犯下的错误,要用一生的愧疚弥补
于是他写了一个短篇之后,把这个短篇改成了一个长篇,就是这本书叫《追风筝的人》。小说用的是回忆录的写法,第一人称写的。我叫阿米尔,25年之后准备重新回到他的故乡阿富汗。接下来他回忆起了自己整个的童年。阿米尔的父亲是个非常有名的商人,家里非常有钱。在阿富汗的家庭中,他们家非常富有,父亲盖了一个孤儿院...
《追风筝的人》:从背叛与赎罪中学会宽恕与成长
《追风筝的人》中的阿米尔经历了背叛、内疚、赎罪与宽恕后,最终实现了自我成长。正如书中的那句经典所言:“人生中的每一件事,都会在心灵的风暴中沉淀。”阿米尔的成长并非一帆风顺,而是通过一次次对自我的否定与重建实现的。他从懦弱的少年,蜕变为能够承担责任的成年人。成长的过程往往伴随着痛苦与挣扎。我们可...
《追风筝的人》背后的阿富汗
《追风筝的人》不只是私人叙事,小说的时间跨度是从1973年到2002年,在这不长的30年里,阿富汗经历了君主制、共和制、苏联入侵、塔利班崛起、美国入侵等诸多变局。阿富汗就像一个微型实验室,实践了人类诸多政治模式,但都以失败告终。阿富汗人的命运,就像空中飞舞的风筝一样,飘摇不定。《追风筝的人》在2007年被改编成...
《追风筝的人》
在卡勒德·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中,我们被带入了一个充满情感纠葛和历史变迁的事。这部小说不仅是对阿富汗动荡历史的见证,更是对人性深处的忠诚、勇气和救赎的深刻探索。一段跨越文化和时间的友谊故事的核心是阿米尔和哈桑之间的友谊,这段关系在阿富汗的变迁中经受了考验。从童年的无忧无虑到成年后的深刻反省,阿...
重温经典《追风筝的人》:有没有一个人,为你,千千万万遍?
为了赢得父亲的爱,阿米尔决定在一年一度的风筝比赛上拔得头筹,让父亲为自己骄傲。哈桑非常理解阿米尔的渴望,作为最有天赋的追风筝的人,哈桑准备拼尽全力为阿米尔追到他打落的最后一只蓝风筝。哈桑做到了,然而在回程的路上却遇到了阿米尔的宿敌阿塞夫和几个同党,这个恶魔般的孩子要求哈桑交出蓝风筝,哈桑拒绝了,于是阿塞...
《追风筝的人》:年少只知哈桑好,中年方晓阿米尔难
2003年,有一部小说横空出世,迅速成为全美排名第三的畅销书(www.e993.com)2024年11月19日。时至今日,它的全球销量已超4000万册。这就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处女作《追风筝的人》。小说通过仆人哈桑和富家少爷阿米尔的成长故事,阐释了人性善恶与救赎的主题。年少时读到这本书,立刻被仆人哈桑圈粉。他纯洁、善良、勇敢、忠诚,一切美好...
追风筝的人:阿米尔接到阿辛汗电话,阿辛汗让阿米尔回家
西班牙洪灾致2名中国公民遇难2人失联11月3日03:47361巴勒斯坦武装派别称向以南部多地发射火箭弹11月3日03:25军事竞备44儿童疫苗接种点遭以军袭击加沙民众:感到非常震惊今天09:55消息称以军在加沙北部杰巴利耶的行动中打死近千名哈马斯成员11月3日02:28地区冲突77乌媒:乌官员爆谷歌地图最新图像...
《追风筝的人》:在追“风筝”之时,你是“阿米尔”还是“哈桑”
《追风筝的人》讲述的是一个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和仆人的儿子哈桑情同手足,一起成长。然而在一次风筝比赛之后,两个人的关系发生转变。哈桑为了让少爷阿米尔赢得比赛,忍受了别人的侮辱,可由于阿米尔胆小懦弱、以及内心一直嫉妒哈桑可以得到父亲的宠爱,所以他目睹了哈桑被欺凌,却选择了逃避。
以亚里士多德“净化说”解读话剧《追风筝的人》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卡勒德·胡赛尼出生于阿富汗,就像他笔下的阿米尔一样,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上学。冬天就去放风筝,在电影院看约翰·韦恩的电影。书中跟他的经历最相似的情节是在美国的日子,他在美国成家立业,几十年都不曾回去过。小说以胡塞尼生长的阿富汗首都喀布尔...
全球销量4000万册,《追风筝的人》为何畅销20年?
胡赛尼1965年生于阿富汗首都喀布尔。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随后胡塞尼全家移民美国。20年后,他看到一篇报道,塔利班政权禁止市民放风筝。喀布尔没有风筝,就像胡塞尼失去了故乡。他有感而发,写下一个故事,又于2001年将它扩展成长篇小说《追风筝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