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的最后一年
又过了8年,元丰五年(1082年)仲夏,因“乌台诗案”谪居黄州的他意外地在当地市面上又见到这封《谢启》。大概是因为“乌台诗案”中被抄家、又颠沛流离的缘故,这封书信后来佚失。但它几经辗转,竟在黄州这么一个偏狭蛮荒之地重现,只能说是缘太重、拆不散吧。喜出望外的东坡连忙买下,并将这件先辈传下的宝贵遗物...
张宜喆:《东坡乌台诗案》供状文本的层次性及苏轼的言说策略探析丨...
为了尽量还原“乌台诗案”发生的历史场景,在接下来对《东坡乌台诗案》供状文本层次性的考察中,笔者在保持按牵涉人事相连缀的供状文本原貌不变的基础上,以供状文本产生的时间先后为序重新编排相关的文本[2],借此得以窥见更为完整真实的审讯过程。接下来笔者就以审讯时间为序,对“乌台诗案”涉及的相关供状文本进行细致检...
影响苏轼一生的乌台诗案,都给他安了什么罪?
七月初,监察御史舒亶也根据熙宁变法诸政策,对比苏轼所作诗文,一一指出他的不是。比如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在科举考试时罢明经诸科,设置新的明法科,并且在吏部的选官考试中考核律义和断案,意在考察候任官员们对法律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苏轼在同年写给弟弟苏辙的诗中称“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
苏轼与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1079年)十二月,苏轼受乌台诗案影响,被贬黄州,任黄州团练副使。那年他四十四岁。元丰二年的元月壬日,苏轼尚还能意气风发地和雷胜(陇西人,京东第二将,臂力惊人,骑射敏妙)等十人狩猎徐州城南,以“身轻一鸟过,枪急万人呼”为韵作诗(《苏轼年谱》卷十八“元丰二年”),还特意作了《猎会诗序》来记...
这一年的中秋夜,苏轼是怎么度过的?说起来都是泪啊
他耿直的性情让他在官场上不断受到排挤,比如王安石变法,他既反对革新派,又反对保守派,让自己的处境十分尴尬,再加上他是一个口无遮拦的大嘴巴,是个一肚子不合时宜的直肠子,写文章作诗词不注意收敛,那么,遭到小人的诬陷就不足为怪了。著名的乌台诗案就是他的政敌抓住他写文章讽刺朝廷的把柄,把他打入大牢,这给...
【文史英华】众观苏海‖宛怀
令御史台尴尬的“乌台诗案”御史虽然还算不上“敌人”,但在历朝文官体系之内,都是让人如芒在背的存在(www.e993.com)2024年11月10日。苏轼政治生涯的第一个大跟头,就栽在御史手上。苏轼于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四月到湖州任知州。湖州虽是鱼米之乡,但由于最近几年这一带自然灾害严重,连年大饥疫,死人很多。熙宁八年一次大饥疫中,死了50...
李清照与岳飞同时代,作品中一字不提岳飞,不只是因为与秦桧沾亲
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对王珪的文采钦佩不已,但是,王珪却与另一位文坛泰斗苏轼势同水火。他利用自己的文学修养,公元1079年,于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6月间,对苏东坡下了黑手,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王珪向神宗献谗言“苏轼却有谋反之心”,口说无凭,神宗不予理睬。接着,王珪拿出苏轼一首写柏树的两句诗...
从眉州到汴梁 外省青年苏东坡的“进京”路
苏东坡生于北宋景祐三年腊月十九(1037年1月8日)。其时,在位的是宋朝第四位皇帝,也是一向有仁君之誉的宋仁宗。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过:“北宋诸帝,也比较无暴虐,无专擅。”柏杨则认为,北宋是士大夫的乐园。按照学而优则仕的古老传统,中国——尤其是承平时代的中国,能够走上仕途,实践达则兼济天下抱...
“二月春风似剪刀”竟成政治讽喻?解读不出这些,别混官场
乌台诗案是苏轼人生中的一大重要转折,乌台,指的是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当时苏轼触怒了王安石变法新政,监察御史台里行舒亶(念dǎn)经过四个月潜心钻研,在《元丰续添苏子瞻学士钱塘集》里找出几首诗,上奏弹劾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