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廷弼和王化贞的“经抚不和”是怎么折腾出来的
阁臣们的票拟意见很微妙,没有评论王化贞方案的优劣,而是打起了太极“各有职掌,事任难分…未竞事宜,参酌布置”。暗示王化贞,他的要求朝廷没法直接答复,先找熊廷弼商量好后再上报。熊廷弼既不同意王化贞的军事主张,也接受不了王化贞的越权。他先是从军事角度尖锐批评了王化贞的方案,其后直接阐明了他眼中的职权划分。
尚可喜:三藩之一被儿软禁而死,生69个子女,7子娶和硕公主为妻
在尚可喜18岁的时候,因后金军打到了辽沈一带,尚可喜不得不跟随父亲一起到松山避难,就是在这期间尚可喜的母亲去世了。没多久尚可喜的父亲尚学礼加入了明军,在辽东巡抚王化贞的麾下,后又跟随毛文龙去了皮岛。而尚可喜则是到了20岁的时候加入了明军的水师,并且寻找父亲的下落。等找到父亲以后,尚可喜便也投身到了毛文龙...
天启在“熊廷弼之死”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注:熊廷弼在上任之初为束缚王化贞自亲“同功罪”,后朝廷为让二人通力配合正式下旨“经抚功则同功、罪则同罪”。熊廷弼没看出天启的想法,但一些官员却了然皇帝的心思。二月十一日,通政司右通政许维新和朱一桂,大理寺左少卿冯从吾、太常寺少卿董应举、太仆寺少卿何乔远联名上疏请逮王化贞、熊廷弼治罪。与此同时,...
熊廷弼死得“冤不冤”,又因何而死?
虽然王化贞才是“广宁惨败”的直接责任人,但熊廷弼被连坐议罪一点也不“冤”。这并不是一些朋友认为的党争、陷害等等,而是源于“同功同罪”。熊廷弼在上任之初已经意识到朝廷部署于关外的军事资源大多被王化贞所掌控,而明朝的封疆职权体系又让他无法直接指挥王化贞(详见笔者前文)。为了让王化贞配合自己工作,熊廷弼在...
广宁之战:明朝14万大军,却输给了6万后金大军
王化贞率领三路大军前来解围,与后金骑兵激战,结果显而易见。在后金清扫广宁外围要塞之际,孙得功一心图谋投降后金,更加剧了救援军的惨败局面。孙得功重返广宁,散播谣言,彻底动摇了军心。广宁顿时陷入混乱,而当时的王化贞毫无察觉前线已溃败。在参将江朝栋的支持下,王化贞匆忙上马逃离。他一走,广宁立即陷入无主之境...
大明最后的辽东防线:孙承宗的防御之战
孙承宗此言极重(www.e993.com)2024年12月18日。此时,党争再次渗透到辽东边防安全问题上。以孙承宗为首的东林党,致力于以宁远为根基,逐步向辽东腹地推进,步步为营。而反东林党者则主张应与虎墩兔憨建立友好关系,明军只需将军驻防山海关即可,从而放弃了此前王化贞的激进策略。在孙承宗看来,反东林党者不仅策略错误,且毫无道义可言。
熊廷弼的“三方布置”是否真的能平辽东、救大明?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没有辽东巡抚王化贞的掣肘,熊廷弼的三方布置是否能收复辽东进而挽救已摇摇欲坠的大明呢?首先,熊廷弼提出的“三方布置”对明廷而言并不重要。熊廷弼提出的“三方布置”很模糊,只说在广宁、登莱、天津三地分别设置巡抚和总兵官,营建前进和保障基地(由居山海关的经略统一调辖、指挥)。然后兵分广宁、...
熊廷弼与王化贞之间的是是非非(下)——熊、王二人水火不容
《明史》记载,毛文龙夺取镇江堡擒获了后金守将后,只将这个消息向广宁的辽东巡抚王化贞报告了,并没有派人向在山海关的经略熊廷弼报告,这使得熊廷弼对毛文龙十分不爽。前文码字的分析过,毛文龙应该是假借到镇江堡协防的名义突然发难反正的,所以他率领的舟师本就是在河中行驶的船只,这种小舟在海上行驶是十分困危险的...
王化贞巡抚拉拢林丹汗 林丹汗承诺出四十万兵马和明军共守广宁
王化贞巡抚辽东,不遗余力的拉拢林丹汗。林丹汗话说的很漂亮,承诺出四十万兵马和明军共守广宁。 有了林丹汗的承诺,王化贞信心大增,雄心勃勃的要用六万兵一举荡平后金。可是在后金兵仅广宁之际,传说中的蒙古四十万大军却不见一兵一卒,王化贞仓皇逃窜,努尔哈赤不战而得广宁,明军尽弃河西之地,数十万军民...
为什么人到中年就开始关心明史?
但当代部分史家提出另一种观点,认为熊廷弼是被东林党坑死的,如日本汉学家小野和子,她认为熊廷弼、王化贞专案小组两位主角是邹元标、王纪要为此负责,甚至认为另一个主角周应秋也是东林同道。还有认认为不仅邹、王起了作用,孙承宗的奏疏更是坐定熊廷弼大罪的关键。而孙承宗一向被认为是东林同道,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