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谍策反我国航天科研人员?信息安全刻不容缓,更要确立太空主权
被间谍盯上的涉密人员赵学军,曾经的航天科研人员,其工作的单位属于涉密单位,他自己也是涉密人员,平时能接触到大量航天技术领域的核心资料。作为一名涉密人员,赵学军本应该处处加强防范。然而他本人非但没有意识到这点,甚至在早年留学海外期间,还主动接受了国外情报机关糖衣炮弹的攻击。那是2009年,为学习深造的赵学军,...
北斗能用来抓F-22?中国科研人员的意外发现,或开启反隐形新时代
当然,在那个美国几乎垄断全球先进技术的年代,最终是什么结果并不难猜,也只有经历了多年的奋发图强后,精确抓住F-22及后续的F-35才不再是奢望。(F-22造成的压力相当可怕)近日《南华早报》刊发了一篇文章,认为中国科学家另辟蹊径,在探测和追踪五代隐形机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进展的核心是中国独力建设的卫星导航系...
“复旦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将助力澜湄六国太空观测与科研合作
卫星载荷研制过程中,马余刚院士给予研发团队很多指导,尤其是关键节点、总体指标的可执行性方面。同时,杨洋带领团队成员,与复旦各学科的科研人员积极交流、激发灵感。周鹏教授研发的一款射频和存储芯片,是面向下一代卫星通信抗辐照重要技术,希望能搭载“复旦一号(澜湄未来星)”卫星升空,测试太空中高辐照情况的生存...
科研&外交&友谊!“复旦一号”发射~
空间公司负责人表示,与复旦这样一所文理兼备的综合性高校合作研发卫星,能将前沿技术与双方优势充分结合。复旦对太阳观测需求,促使卫星科技创新,提升双方科研水平。合作过程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就业机会,激发青年学子的航天报国热忱。同时卫星结缘“澜湄六国”,扩大了卫星的服务对象,推动国际化交流与合作。未来之星...
神舟从容再问天 来听听背后的科研攻关故事
载人飞行任务每个环节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各航天分系统的协同配合。神舟飞船处处凝结着航天科研人员的匠心巧思。舱门快速检漏仪保障航天员出舱安全——航天员要从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进入空间站,会经历多次穿舱活动,需要打开和关闭舱门。维持航天员在舱内生存的气体绝对不能泄漏,舱门密封良好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精准快速...
给豹猫戴上卫星定位颈圈,科研人员有了一些新发现
颈圈每小时对豹猫进行一次位置定位,它可以记录豹猫的体温,同时像运动手表一样记录豹猫的活动量,让科研人员更精准地掌握豹猫的状态、生活习性和活动规律(www.e993.com)2024年11月16日。根据这些数据,科研人员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现象。以往,豹猫被认为是严格夜行性动物,趋避白天的人类活动。但综合红外相机调查和颈圈记录,大家发现,在远郊的深山中,豹猫...
大江东︱一颗“众筹上天”卫星背后的科研“三新”
全新的科研模式需要全新的团队,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为“创新X”组建了一支由19名科研人员组成的全新团队,在发射场同步组建临时党支部,凝心聚力、刻苦攻关,完成各项工作任务。这个团队平均年龄30岁,一半以上没有航天型号研制的经验,三分之二是85后,8名主任设计师中有6人是首次担当。1993年出生的徐东晓入职微小卫星创新研...
仅工作半个月顶上博士辛苦研究30年,AI将进一步取代科研人?
在科研领域,人工智能(AI)如今已经发展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尤其是在去年年末,AI不仅仅与人类平起平坐,更是荣获了备受瞩目的Nature大奖。于2023年12月13日,《Nature》揭晓了其年度十大人物,而引人瞩目的是第11位竟然是一位「非人类」成员,即ChatGPT。这标志着ChatGPT以及其他生成型人工智...
陪“嫦娥”长大的白发院士,经历了什么?
卫星比命重要。时隔15年,叶培建在采访中回忆起这段经历时情绪激动,紧握拳头,语气中满是紧张与担忧。经过全面排查发现,地面发出一条错误指令,致使卫星出现混乱。幸运的是,卫星所带蓄电池性能良好,指挥人员发出正确指令后,问题迎刃而解。责任比命大。总结这段终生难忘的记忆,叶培建说“没有责任心,很多事情是干不...
廖文和 | 经历“非常之难” 锻造“非常之功”
过往30多年的科研经历,廖文和在艰苦磨砺中步步为营,先后主持研制出国内首台准分子激光人眼像差矫正系统、首颗隐身微小卫星、首条双机器人协同自动装配智能化柔性生产线等多项首台套装备,首次实现承载结构/电路/器件的一体化制造,突破多项被国外“卡脖子”的关键技术。在这条与西方科技强国较量的赛道上,从最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