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与苏辙:与君世世为兄弟
时光流转,至公元1077年,苏轼赴任徐州,苏辙改官南京签判。兄弟俩终于在徐州共度中秋。欢聚之后又将离别,苏辙难掩忧伤,作《水调歌头》:“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玉粲,相对永登楼”。苏轼写下一首《阳关词·中秋月》,通过对中秋月夜的细腻描绘,表达了与弟弟苏辙重逢后的喜悦以及对未来相聚无...
他死于1077年,他的思想却传到了2024年
1057年,嘉祐二年,张载参加科举。考中了,登上了传说中的“千年科举龙虎榜”。那一榜中进士的人,除了张载,还有苏轼兄弟、曾巩兄弟、章惇、程颢等等,一个个如雷贯耳,人中龙凤。那一年,张载已经38岁,在上榜的牛人中属于超大龄考生,仅比经历更苦逼的小一岁。但苦读出身的张载,总算熬出头了。考完后,在宰相文彦博...
苏轼的中秋:在月光下找到心灵慰藉
1077年,苏轼又转任徐州知州。这一年苏家兄弟终于见年,苏辙在徐州留居一百多天。八月十五日,苏轼与苏辙一同赏月。苏辙想起前一年中秋苏轼作《水调歌头》时,兄弟二人已六年未见,今年第七个年头终于团圆,不过苏辙心里知道,这个中秋过后,第二天他又要赶赴南都(河南商丘)任职,不免悲从中来,也以《水调歌头》词牌作了一首...
苏轼在徐州一连写下五首词,却成为词史上的里程碑,原因让人动容
苏轼之所以写下这五首乡村词,与他在徐州经历的一件事情是分不开的,原来,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苏轼到徐州担任知州。次年早春时节,徐州的雨水比以往少了很多,经春历夏,雨水还是很少,田地里生长的庄稼是需要充分的雨水滋润的,这对于徐州一带的春耕春种是非常不利的。对于当时的旱情,苏轼这样描写道:“...
苏轼再别徐州时写下一首词,开篇就是千古绝唱,结尾三句让人泪目...
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苏轼到徐州担任知州,时年苏轼41岁。次年,早春时节,徐州的雨水比以往少了很多,经春历夏,雨水还是很少,田地里生长的庄稼是需要充分的雨水滋润的,这对于徐州一带的春耕春种是非常不利的。对于当时的旱情,苏轼这样描写道:“东方久旱千里赤,三月行人口生土。”作为一方父母官的苏轼看到干旱的天...
苏轼魂归处为什么是河南?
翻看苏轼的履历不难发现,在他的治下,总会有不少“民生工程”(www.e993.com)2024年11月16日。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则要数抗洪救灾、兴建水利。熙宁十年(1077年),苏轼知徐州,遇到连续暴雨导致的黄河决口。眼看着滔滔洪水汇于徐州城下,马上漫过城墙,苏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亲率全城吏民塞城门、固城墙、筑堤坝、抗洪水。如今的徐州...
历史的尘埃——苏轼在徐州:黄楼时期风光无限
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黄河决堤,水困徐州。苏轼率军民奋力抗洪保城。大水过后,苏轼基于对徐州城特殊地理位置以及黄河多次泛滥的警惕,继续组织增建堤坝、加固城墙。为此,他决定在城东门最低洼处建黄楼,增强东门抵御洪水的能力。并借五行“土能克水”之说,用黄土涂抹墙壁,为其取名“黄楼”,亲题匾额,以期镇伏洪水。
由宋太祖赵匡胤开国,共历18帝世系的宋朝多少年历史?
宋哲宗赵煦,原名赵佣,生于1077年1月4日,逝于1100年2月23日,是北宋第七位皇帝,在位时间从1085年4月1日至1100年2月23日,共15年。其统治时期,北宋经历了由高太后主导的“元祐更化”与哲宗亲政后的“绍圣绍述”两个截然不同的政治阶段,展现了其复杂的统治特色与历史影响。主要成就包括:...
苏轼15首宋诗:洞悉一生为人处世的哲学,选出你最喜欢的一首
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的四月,苏轼先生受命前往徐州履新,在此期间创作了《和孔密州五绝》组诗中的第三首。这首诗以细腻而深情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春末夏初的画卷,同时抒发了诗人对于春光易逝、人生如寄的深刻感慨。全诗以梨花与柳树作为载体,生动展现了季节更迭的景象。那梨花如同雪花般纯洁无瑕,竞相绽放于枝头,形成一...
文化中国行|“东坡行旅”:穿越千年的文化之旅
“江苏根据苏东坡在我省各地的经历,为各个城市制定不同的主题。”“东坡行旅”文物主题游径规划参与者之一、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沈旸介绍——徐州以“以身率志,文汇快哉”为城市阐释主题,利用黄河故道、苏堤路等资源讲述苏轼率众抗洪保城等治理事迹;整合快哉亭与黄茅冈、东坡石床等云龙山遗迹形成展示片区,即景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