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玉才: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贡献中国力量
以2023年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景迈山古茶园为例,茶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不仅深受中国人喜爱,更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十几亿的忠实饮者。而中国,正是茶叶的故乡。这一事实,在近年来的考古发现中得到了有力的证明。上世纪90年代,在西安汉阳陵中出土的茶叶,打破了人们关于茶叶当时仅产于南方的观念。在山东邹城...
东西问丨张西平:寻求中国和欧洲共同的文化遗产
时至今日,如果说欧洲在处理中西文化关系上有着重要的遗产,那便是1500年-1800年时期双方平等交流的历史;那便是利玛窦的“文化适应”思维,以及伏尔泰、莱布尼茨的文化多元观等带来的重要文化遗产。历史如同浩渺的长河,只有在长时段中才能显现出本质。由利玛窦绘制的《两仪玄览图》(仿制版)。孙昊声摄中新社记者:...
东西问|段建珺:中国剪纸包含了中西方文化审美的哪些共通性?
中国民间剪纸的传承发展,是依附于中华民族悠久的群众性民俗生活而演变的,它是中华民族群体性文化认知和生活观念的集中体现。剪纸千百年来自然而然地融入中国劳动人民的生活中,也成为精神记忆中最具代表性、最深刻的文化体现。中新社记者:“草原剪纸派”具有哪些特点?段建珺:剪纸艺术在中国民间有着悠久的历史,源...
从“大运河”到“北京中轴线”,这些“世界遗产”来自中国
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和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表示,良渚古城遗址展现了一个存在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并存在社会分化和统一信仰体系的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印证了长江流域对中国文明起源的杰出贡献。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
东西问·中国石窟|宁强:《世界遗产名录》中的石窟,为何近一半在...
宁强:石窟是连接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综合体,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产物。作为一种国际化的艺术现象、文化现象、宗教现象,石窟是南亚、中亚、东亚各地共同创造的文明之花。同时,由于其特征更符合中国人的历史观、文化观和审美观,因此在中国留下的遗迹最多。石窟能在中国广泛存在,主要有三点原因。一是石窟的建造...
【世界知识】雷锦涛:从巴米扬大佛看中日文化遗产保护合作前景
2022年3月,北京平澜公益基金会联合有关方面发起“守护阿富汗世界文化遗产行动”,定期进行巡视和记录,对阿富汗文博机构工作者予以人道援助(www.e993.com)2024年11月9日。2015年6月,中国的张昕宇、梁红团队利用先进的建筑投影技术,成功对西大佛进行了光影还原,受到热烈欢迎。日本政府同样重视参与巴米扬大佛的保护修复,建立了“官民一体”的机制,由文化...
从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看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
进入新世纪,加入世贸组织,中国整体融入世界,民间文化保护传承工作,进入与世界同频共振的阶段,开始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概括,其外延、内涵、理念、方法、认识、思路,有了很大变化,极大地拓展深化了对民间文化的认识,在保护传承上取得很大进步。目前,中国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有43项,是世界上...
【中华文化】在故宫感受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和万千气象‖王旭东
珐琅彩瓷器是在康熙、雍正皇帝直接督促下成功烧制的瓷器新品种,这一创新从聘请西洋技术人员和进口西洋原料开始,最终实现了自主炼料并烧造成器,丰富了中国瓷器的艺术风格。故宫文物保护传承利用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边走边看 | “中法人文交流双向奔赴”两国即将互办文物展
双方以此次展览为契机,深化文化遗产交流合作内容和形式,协商引进吉美博物馆藏品到中国举办展览,促进两国文明交流互鉴和民心相通。合作意向书的签订是贯彻落实两国元首关于庆祝中法建交60周年暨中法文化旅游年系列重要共识的具体举措,是新时代加强两国文化交流、夯实中法关系民意基础的重要...
新春特辑 | 2024 到博物馆里过大年
历史上,这里是丝绸之路和香料之旅的枢纽,是横跨阿拉伯半岛的骆驼商队的关键中转站,是众多宗教朝圣路线的交汇之地。本展览是埃尔奥拉首次向中国观众展示其壮观的自然风景、珍稀的考古文物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展品中,更是包括50件此前从未对外展示的全新出土文物,于故宫博物院首次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