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读书报专访 | 方小平:赤脚医生制度促进了西医进入乡村社会
从1968年开始全国推广,1985年更名为“乡村医生”,到2010年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改革,赤脚医生体系的格局基本没有改变,而且它的主要功能在不断地强化和改革。通过行政和医疗体系的结合,条块运作机制的形成,以及各种常规和应急防疫运动的演练,卫生防疫机制经过1970年代赤脚医生运动之后已经非常成熟,一直延续到今天。基本医疗服...
1965年的医疗会上,毛主席怒言:汇报半天,全是城里的医疗成就!
赤脚医生制度的推广,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的医疗状况。据统计,到1970年底,全国农村已有约100万赤脚医生,基本实现了"村村有赤脚医生"的目标。这些赤脚医生不仅为农民看病治疗,还承担了预防接种、卫生宣教等任务,大大提高了农村的卫生防疫水平。然而,赤脚医生制度的推广并非一帆风顺。由于培训时间短、基础知识欠缺,一些...
毛主席一次发怒被称为六二六指示,催生赤脚医生
20世纪70年代,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关系有所改善,“赤脚医生”的形象就传到了国外。1972年,美国弄了一部讲中国赤脚医生的纪录片。这片子实实在在地记下了那时中国农村的赤脚医生,靠着一些传统法子,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土办法和洋办法并用,给农民治病的情景。这部纪录片拍完后,赤脚医生这一形象在国际上更出名了...
弘扬教育家精神│曾凡钦:从“赤脚医生”到时代名医——艰难困苦不...
1969年,全国范围内爆发流行性乙型脑炎,国家派出广大医疗队奔赴全国各地进行防治,当时还是“赤脚医生”的曾凡钦,以护理人员的身份加入了中山医医疗队,参与救助了许多乙型脑炎病人。他和中山医学院的缘分,好像在冥冥中就注定了……1970年,曾凡钦以“工农兵大学生”的身份进入中山医学院学习,与中山医学院正式结缘。3年后...
回家——追记阿万仓草原上的好“曼巴”王万青
“草原曼巴”在汉语词典中有一个更加确切的称谓,“赤脚医生”。在21世纪的中国医学史上,这种原始古老的行医方式堪称“绝唱”,而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却是玛曲草原上牧民为数不多,甚至是唯一的选择。医疗条件落后,导致牧民们往往“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拖到致命”。王万青意识到,在这里行医只专一科行不通。他非常重视...
魂归玛曲,草原永远记得他的“医”往情深
1970年夏天王万青被派往红原大队培训赤脚医生时凯嫪是他5名学生中唯一的女生凯嫪学习认真,还很勤快诊疗中会说汉语的凯嫪是他与牧民交流的纽带一次他单独出诊遇狼被摔下马后醒来是凯嫪在他身边守候和照顾“要不是凯嫪,我可能早就被狼吃了(www.e993.com)2024年11月1日。”...
方小平谈赤脚医生与中国乡村的现代医学
在这项研究中,方小平以杭州市郊七县为田野点,对当年的赤脚医生、村民等进行访谈,利用地方志、档案、田野访谈等资料,探讨了1960-1970年代赤脚医生及其所参与构建的乡村医疗世界。何谓“赤脚医生”,在方小平的研究中,赤脚医生不单单是宣传画上那般肩挎药箱、头戴斗笠、面孔黝黑、赤脚走在田埂上的形象,而是从具体...
本草半生 ——记宣恩县晓关侗族乡猫山村“赤脚医生”杨顺爱
在那个农村医疗条件薄弱的年代,“赤脚医生”是一个非常吃香的职业。但要从门外汉成为一名行家里手的医生,杨顺爱深知责任重大。条件不成熟时,他沉潜蓄力。1970年至1977年前后,他跟着农村的土医、草药医生学习中药材知识和小单方,又先后在原宣恩县晓关区卫生院、原宣恩县医院培训学习;上世纪80年代,他通过自学考取中...
我和新中国共成长⑦| 傅连枝:扎根故土 筑梦山乡
比起当村支书,我当赤脚医生、乡村医生的“工龄”还要长得多。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了应对农村缺医少药的问题,国家挑选了一批有一定文化水平的青年,经过短期速成培训,为当地的农民提供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1970年,我经过培训便上岗,虽然对怎么当医生没什么概念,但既然被选中,我就决心要好好干。后来,全乡有三个到...
几十年前的南通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1970年,南通市郊7个公社、79个大队,全部办起了合作医疗,并配备、培训了一批赤脚医生。1972年起,合作医疗统筹费用从队办逐步改为社队联办和社办。1973年12月,南通市卫生局与农村工作局联合发出《关于整顿郊区合作医疗的意见》,要求坚持“有医有药,预防为主”的方针,走勤俭办医的道路,建立、健全社队合作医疗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