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者突破技术“瓶颈” 科学高效生态修复红树林
记者9日获悉,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戴志军教授及其团队携手北部湾大学黄鹄、王日明教授,历经十年潜心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创新修复策略;在红树林苗木培育、移植栽培、种植地生境改造与种植后养护技术等方面取得原创性突破,不仅攻克了红树林生态修复的技术瓶颈,更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推动绿色发展的强大动力。戴志...
修复红树林生态
团队另辟蹊径,提出了本地红树林胚胎大钵育苗、根系无损移植与聚集定植的营林新模式,特别是成功研发的可抵御波流联合动力影响的“胚胎—幼苗栽培模式”,不仅可提高红树林成活率,同时也可拦截漂浮于水体中的红树林胚胎,使其着床发育,缓解苗木数量匮乏与补种的问题,为红树林规模化种植提供有力保障。戴志军把这一团聚结构生...
《红树林生态保护修复技术规程》国家标准发布实施
此次发布的《红树林生态保护修复技术规程》确立了红树林生态保护修复程序,明确了分布区及项目类型划分,规定了作业设计、树种选择和苗木准备、红树林造林、红树林修复、红树林保护、管护、项目验收和档案管理等技术要求。该标准突破了传统的红树林造林概念,对红树林保护修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生态系统理论出发,提出了生态优先、...
红树林守护海岸带生态系统平衡,他们守护红树林—新闻—科学网
受限于红树林修复生境改造、定植空间及育苗等技术瓶颈,南方各省进行了红树林生态修复,但成效并未达到预期目标,其生态系统健康岌岌可危。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戴志军及其团队携手北部湾大学教授黄鹄、王日明,历经十年潜心研究,经历多次大规模的野外踏勘,在红树林苗木培育、移植栽培、种植...
奋战百千万工程 | 厚植生态底色,推动文旅出彩,汶村镇推进红树林...
优先选择抗逆性强、防护效益好的优良乡土树种,并适当引种适应性较强的外来树种。针对项目区域外缘的风浪和盐度条件,选择耐盐、风浪抗逆性较强的树种,如白骨壤、桐花树、秋茄树、红海榄等,以保障红树林苗木的生长和提高整体成活率。在红树林种植前,汶村镇还对滩涂进行改造,采用水陆挖掘机挖泥,改造滩面高程,以满足...
到东寨港自然保护区看红树林 珍稀植物红榄李开花了
此外,保护区加大推进红树林采种育苗工作,仅2016年就采摘各类红树林种子3200多斤,培育正红树、红海榄、秋茄、桐花树等各类红树林苗木29.8万多株;并开展珍稀濒危红树植物红榄李的培育(www.e993.com)2024年11月28日。告别的时候,王式军表示,尽管已经退休了,但他会在培育红榄李的岗位上一直干下去。
用科学力量把“魔咒”变“模式” 申城高校团队另辟蹊径修复“海滨...
记者近日获悉,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戴志军教授及其团队携手北部湾大学黄鹄、王日明教授,历经十年潜心研究,在红树林苗木培育、移植栽培、种植地生境改造与种植后养护技术等方面取得原创性突破,不仅攻克了红树林生态修复的技术瓶颈,还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推动绿色发展的强大动力。图说:红树林“抱团取暖”打破...
福建持续开展红树林保护修复 协同互促让红树林变“金树林”
作为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红树林保护科学顾问,王文卿和团队长期关注并指导“种·未来”红树林生态系统改造项目。他说,沿海城市的天气情况是影响红树林苗木存活率的关键因素,为此项目特地设置了临时性的苗木种植区,以便及时补苗。“从我们在全国范围的调查来看,一些红树林种植项目因其成活率偏低称不上成功。而在罗源湾...
用科技力量保护“国宝”红树林
研制出适用于海滩育苗的微胶囊促生菌肥,开发出PGPB微胶囊菌肥促生壮苗技术,使得红树林苗木接菌肥后,生物量增加49%—74%、造林成活率提高15%—30%,菌种保质期从0.5年提高至5年,为突破困难立地造林成活率极低的技术瓶颈提供了新路径。近年来,团队围绕生态保护修复和服务“双碳”战略目标,陆续开展了红树林退化死亡成因...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丨将红树林变为“金树林”,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
在发掘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物种多样性的同时,当地政府也在积极采取措施保护修复红树林湿地。通过立法保护、环境整治、退塘还林、生态修复等一系列工作逐步开展,将红树林湿地总体保护和控制范围由5万多亩增加至12万多亩;恢复种植红树林4655亩;成功修复红树林1831亩培育正红树等各类红树林苗木29.8万多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