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在清代论诗绝句中的形象及其文学批评分析
苏轼是“豪放派”大家,其诗歌常有豪放超脱、旷达不羁之作,如《六月二十日夜渡海》此诗作于元符三年(1100年)六月苏轼遇赦北还之时,全诗表现了其九死不悔的豪放气概和坚定自信之心,语中显有对昔日政敌的调侃和嘲弄。除此以外,清人朱庭珍还论及苏诗呈现“自然”“天成”的风格,作《论诗》(其十一)为文“随地...
苏轼谪居海南诗文创作真善美研析:兼论其民族观的形成
他曾写出这样的诗句:“四州环一岛,百洞蟠其中。我行西北隅,如度月半弓。登高望中原,但见积水空。此生当安归,四顾真途穷。”15一个“洞”字写出苏轼缺乏对海南岛的了解,有一点戒备之心,这些似乎都是文化偏见影响着苏轼对海南岛的初步判断。当他们登高北望中原时,见到的是茫茫大海、滚滚波涛,这种“空无感”让...
柳宗元独游南涧,写下一诗,苏轼赞其妙绝古今,极具艺术感染力
“始至若有得,稍深遂忘疲”,溪山空寂,诗人置身于此,物我两忘,身心的疲惫,也抛之脑后。“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可待其听到深谷中传出的鸟啼,见到水中的寒藻,心中又是一沉。“羁”是约束、漂泊在外之意,此诗中为约束,暗喻自己的贬谪之身,流放永州,如同惊弓之鸟。“寒藻”就是涧水中的水藻或秋...
苏轼游览庐山连写九首诗,前面八首平实无奇,第九首终成传世佳作
最后一首诗之所以出名,并不全是因为该诗在艺术技巧上达到了巅峰,而是因为诗中蕴含的深邃“哲思”,在当时和后世都引起了读者的极大共鸣。后来,黄庭坚对此诗评价道:“此老于般若横说竖说,了无剩语,非其笔端有舌,亦安能吐此不传之妙。”这句话高度赞扬了苏轼在诗中展现的深刻哲理与精湛表达,仿佛他对般若智...
诗不可说丨我心如明月,皎洁君不知,从寒山、苏轼到王阳明
苏轼揣摩“我心”与“明月”的另一首重要诗作是《藤州江上夜起对月赠邵道士》:江月照我心,江水洗我肝。端如径寸珠,堕此白玉盘。我心本如此,月满江不湍。起舞者谁欤,莫作三人看。峤南瘴疠地,有此江月寒。乃知天壤间,何人不清安。
苏轼看破人生的一首诗,竟是这首28字的绝笔诗,读来满满的智慧与哲思
多年以后,面对人生旅程的终点站,苏轼将会想起第一次登上庐山时的情景,那时他48岁,写下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诗句(www.e993.com)2024年12月19日。多年以后,面对人生旅程的终点站,65岁的苏轼终于悟透了人生,他觉得第一次登上庐山写下的诗句是还未悟透人生的、略带青涩的作品。
李白、苏轼和毛泽东游庐山,各留一首名诗,境界大不相同
这首诗是苏轼由黄州贬谪汝州,路经九江,和友人游庐山后写下的诗作,算是对他游庐山的总结。大家对这首诗的评价也是很高,黄庭坚说:“此老于般若横说竖说,了无剩语,非其笔端有舌,亦安能吐此不传之妙。”算是对他这首诗的称赞吧。而毛泽东留下的,是《登庐山》一诗: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新发现的苏轼谪居海南期间第一首五言诗作定稿
版本1,其诗句3作:“应怪东坡老,颜衰语徒工,久矣此妙生。”其中,版本3、版本4、版本5的诗句均与与版本1同。而版本2的诗句作“久矣此妙声,不闻蓬莱宫”,此与版本1不同。三、结论经过上述五个版本诗题和诗句比对,可以看出各个版本之间的同异情况。其中,版本1、版本3、版本4、版本5,属于相同一个版本系...
苏轼禅诗的观世三境
苏轼爱禅,诗歌亦受启于禅,可谓“暂借好诗消永夜,每逢佳处辄参禅”,在对诗情画意的观照中,寻得物道合一的禅境,在文学与禅学上皆有很大建树。苏东坡悟禅,很重要的一点便是学习其对世界的观照方式。在面对自然万物、人生百态,乃至生死问题时,苏轼以禅宗的智慧去思考与感悟,逐渐窥见生活的本真,以悠然自若的心态...
苏东坡在苏州的嫡系传承:叶梦得与《石林诗话》
元代文学家方回在评价《石林诗话》时,认为叶梦得因过往经历,推崇王安石,批评苏轼而有阴抑元祐党人的嫌疑。实际上叶梦得可谓苏门第二代嫡传,其在文学创作上竭力模仿苏轼,他曾拼尽全力效仿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写出《念奴娇??云峰横起》:云峰横起,障吴关三面,真成尤物。倒卷回潮目尽处,秋水黏天无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