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洗儿诗》研究:一巴掌唤醒无数家长,触动人心!
那么洗儿诗的最后两句写的是: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说希望我的孩子能愚笨一点,这样就不会像自己一样招惹灾祸,甚至有可能官至公卿,享受荣华富贵。这一句,实际上既讽刺了那些在位的当权者,也对孩子寄予了厚望,他并不是真的希望儿子“愚且鲁”,而是希望他长大以后不要重蹈自己的覆辙。做人当然要聪...
苏轼在清代论诗绝句中的形象及其文学批评分析
如王惟成《论唐宋诗绝句诗四首》(其十一)言明了苏轼与欧阳修一样怀有高尚的节操,有着尽忠于君之心,即使身处困境,也希望能够为君分忧。另如王柘《读苏文忠公集》(其一)该诗把苏轼与汉代名士贾谊相提并论,更多是考量到两人相似的人生际遇和均怀有赤诚之心。贾谊受到打压与排挤被贬后,仍然心忧家国、一如既...
最早的挂轴形式书迹——《行书蔡襄七言绝句一首》
苏东坡曾赞誉米芾书法“沉著痛快”,这句话用来评价吴琚的书法也算贴切。这幅作品不论线条与结构,都透露出彷彿米芾那般俊逸洒脱、痛快淋漓的神采,但是却没有一般米字裡所见那种肆意纵横的习气。6/9绢本,98.6×55.3cm,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这是吴琚少数墨迹之一,《七言绝句》诗文出自蔡襄《访陈处士》,它是吴琚...
诗不可说丨苏轼“日啖荔枝三百颗”不是实写,是用典
试摘才酸亦未黄。书后欲题三百颗,洞庭须待满林霜。’余往以谓盖用右军帖云‘赠子黄甘三百’者。比见右军一帖云:‘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苏州盖取诸此。”这样校论诗艺的“诗话”恰好表明,黄庭坚、陈师道等一众苏门师友,对于诗歌的研习,雅意所在,也有力求“本真”的...
苏轼人生哲学家:12首绝句,句句含情,字字生香,篇篇富含哲理
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北宋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苏轼写此诗旨在激励好友刘景文于困境中保持傲骨与乐观。此时,刘景文已五十八岁,经苏轼竭力举荐,方得小有晋升,然而短短两年后便溘然辞世。
文化周刊丨吴子野渡海访东坡
东坡作《次韵子由赠吴子野先生二绝句》诗:“其一马迹车轮满四方,若为闭暑小茅堂(www.e993.com)2024年11月24日。仙心欲捉左元放,痴绝还同顾长康。其二江令苍苔围故宅,谢家语燕集华堂。先生笑说江南事,只有青山绕建康。”左元放,即三国时的左慈。左元放有道术,曹操欲杀他,但他时而匿入壁中,时而将行走在市中的人变成自己的模样。顾长康,...
苏东坡的最后一年
这首短短24字的六言绝句,便是东坡对自己一生的“盖棺定论”,带着浓厚自嘲与戏谑的苏氏风格。此时的他66岁了,在900多年前的古代,这是名副其实的暮年。以苏轼的天赋直觉,不知道是不是越来越强烈感知到另一个世界正在向自己招手,他近来频频在诗文中用到“心如死灰”这样的字眼,无所避讳。
“最真人” 读林语堂《苏东坡传》
“青莲不辞世故,香山肯混江湖。天仙地仙太俗,真人唯我髯苏。”在这首《论诗绝句》中,启功先生称苏东坡为真人。国学大师林语堂著作《苏东坡传》则多层面记述了苏东坡的真人本色,堪称人物传记经典之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林语堂独树一帜。他最先把英文homour译成“幽默”,提倡“幽默文学”,著有《生活的艺术》...
苏轼谪居海南诗文创作真善美研析:兼论其民族观的形成
苏轼谪居海南时期的名篇佳构,一直就是各民族共享共有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见证了其与当地各民族百姓之间山高水长的友谊。得益于眉州岷江的钟灵毓秀,真善美通感厚植于心,苏轼谪居海南时期书写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好诗美文。在中国文化史上,苏轼以其非凡卓绝的文学才华和恣意纵情的人格特质,成为中华文化人格...
苏东坡这两首回文七绝,惊艳无比,让人大开眼界!不愧是一代文豪
苏东坡序:十二月二十五日,大雪初霁。梦中有人以雪水烹煮小团茶,还让美人歌唱助兴。我在梦中为此创作了《回文》诗,醒来后只记得其中一句:“乱点余花唾碧衫”。这是用飞燕唾花的故事创作的。于是我继续思考,又写出了两首绝句。七绝记梦回文二首,并叙其一北宋·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