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不过满,怒不过度|庄子|苏轼|诗人|黄州|苏东坡|王安石|千古名句...
写完,便离开了。王安石醒来之后,看到苏轼的字迹,笑道:“他既然不晓得黄州菊花落瓣,且让他去看看。”于是,王安石借故把苏东坡贬到黄州。一年后,适逢重阳节,苏东坡邀好友一道赏菊,待看到菊花架下满地铺金时,惊得目瞪口呆,半晌无语。苏东坡认识到自己的肤浅,之后,为乱改菊花诗的事,专门向王安石道歉。很多...
苏轼被贬黄州,是因为他不懂菊花,更因为他不懂王安石
王安石认出字迹确为苏轼的,感叹道:“子瞻还是不改傲慢之气,是时候受些教训了,否则这毛病会误他前程。”次日,他就找了个理由,奏明皇上安排苏轼去黄州做官,京官外放当然不是啥好事。苏轼不服,王安石心里有数,并不解释。苏轼硬着头皮去找王安石辞行,王安石劝他:“你此次去黄州,公务闲暇时,切记别忘了学...
苏学士与王安石
《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难苏学士》记载了苏轼(1037-1101)和王安石(1021-1086)之间的三个故事。一为苏轼擅改菊花诗。苏轼拜访王安石未果,见到文几上的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认为菊花并不落瓣,于是信手依韵续曰“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苏轼后来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见到黄州菊花落瓣,终...
《警世通言》第三卷-王安石三难苏学士
荆公也只当常规,未及观看,心下记着菊花诗二句未完韵。恰好徐伦从太医院取药回来,荆公唤徐伦送置东书房,荆公也随后入来。坐定,揭起砚匣,取出诗稿一看,问徐伦道:“适才何人到此?”徐伦跪下,禀道:“湖州府苏爷伺候老爷,曾到。”荆公看其字迹,也认得是苏学士之笔。口中不语,心下踌躇:“苏轼这个小畜生,虽...
年少轻狂未足奇,知错能改真俊杰
后来,苏东坡为乱改菊花诗的事,专程到京,向王安石“负荆请罪”,认错道歉,王安石这才将苏东坡调回京中委以重任。历史中的王安石并非真是一位“公报私仇”的心胸狭窄之人,他两次将苏东坡调往外地,无非是苏东坡太过恃才傲物,留在京中极易得罪别人,而将其调往外地目的就是想磨砺一下他的锐气,使这位少年才子更加...
苏轼被贬黄州,讲述的是一首黄花诗与两位大家的恩与义
但因为后来苏轼添上了后两句,使得王安石对其弃之不用,而当时的的苏轼为何改了王安石的诗,就更有得说了——宋朝虽然曾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一个朝代,其交通和信息也是相对闭塞的,而当时的菊花更多的是“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因此,在苏轼和大多数人的认识里,菊花从不落蕊,因此哪里来的吹落黄花满地金...
最顶级的自律: 话不言尽,虑不过多,欲不过纵
苏东坡认识到自己的肤浅,之后,为乱改菊花诗的事,专门向王安石道歉。很多时侯,你以为自己见多识广,就随意评论他人,殊不知,你不过是略知一二。话不说尽,是对未知保持敬畏,是对生活保持谦逊,说话留余地,是一种修养。“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孔子认为,君子行事要果断敏捷,而言语,则务必要谨慎小心。
哲思| 能成大事的人,往往有“五不过”
苏东坡认识到自己的肤浅,之后,为乱改菊花诗的事,专门向王安石道歉。很多时侯,你以为自己见多识广,就随意评论他人,殊不知,你不过是略知一二。话不说尽,是对未知保持敬畏,是对生活保持谦逊,说话留余地,是一种修养。“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孔子认为,君子行事要果断敏捷,而言语,则务必要谨慎小心。
[ 5-12 岁 ] 这可能是最好听的古诗课了 央视主播和国宝级大师都来...
泊船瓜洲(王安石)——王安石与妙笔生花6水调歌头(苏轼)——苏轼和苏辙的故事第十一辑:节气民俗1清明(杜牧)——清明节为什么要叫“清明节”?2立夏(陆游)——你知道陆游还是个好医生吗?3立秋(刘翰)——苏东坡自作聪明,悔续菊花诗4
“中秋”最早见于《周礼》 唐诗首现“中秋节”概念
大观园里的中秋节,则是一场盛大的聚会。姐姐妹妹们还有贾宝玉一起结起了海棠诗社,在八月十五这天,赏菊花,吟菊花诗;吃螃蟹,再吟螃蟹诗。菊花诗是林黛玉独占鳌头,但是螃蟹诗则是薛宝钗写得好。让人奇怪的是,一贯以乖乖女形象示人的宝姐姐,却在诗中无情地讽刺了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