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一个角度来思考安乐死的网暴问题
媒体报道自杀行为后,他人效仿自杀的风险极大。特别是自杀者具备一定社会地位、知名度或者影响力时,他人效仿自杀的风险会变得更为巨大。媒体对自杀的不当报道还会在社会上引发长时间的模仿自杀现象。诸位可能读过《少年维特之烦恼》,媒体报道会提升自杀风险这种现象,被命名为维特效应,此命名源于歌德小说中的人物。这部...
谁说“文章憎命达”?他就是那个顺风顺水富贵一辈子的天才
他不但是一个天才,也近乎全才,既是思想家与作家,对自然科学也涉猎极广极深,还是非常优秀的画家。作为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他一手创造了一个时代,《少年维特之烦恼》与《浮士德》都是不朽杰作。中国人喜欢歌颂苦难,喜欢说“文章憎命达”,认为苦难这种“宝贵经历”才是伟大作品的源泉。其实这种观点毫无逻辑可言。如果...
内向的人,真的一无是处吗?《内向优势》告诉你答案
在该书中,作者从脑科学来阐述内向者的特征:脑回路更长,对多巴胺高度敏感,刺激阈值低,副交感神经占主导地位。也正因如此,内向者比外向者,思考更全面,反应显得缓慢,对刺激更敏感,遇到问题更为冷静。简单来说,作为一个内向者,你完全没有必要让自己变得外向,也没有能力变成外向者,就算你耗尽精力努力来让自己伪装外...
孙一洲评《歌德》︱“海伦——古典而浪漫的幻象”
维特如作者本人,是个多愁善感的情种,郊游和自杀的念头也有迹可循。不过将《少年维特之烦恼》称之为自传是绝不合适的,尽管歌德一生都被不停地追问这样的问题。这不仅因为歌德笔下人物的原型总是杂糅着他几位朋友的故事,更因为他的独白书信体释放了文学中的私密的个体性。歌德后来的作品大都如此,虽有作者的经历...
从三个角度看《了不起的盖茨比》的魅力所在及带给我们的现实思考
在现代社会生活的我们,也曾一路奋勇向前,为了金钱,为了地位,为了荣誉……,不曾有过一丝停歇。我们看似掌控了自己的命运,难道不是和电影中的人物一样,也是在迷失的道路上一直向前走着吗?三、情感“悲剧化”:悲剧的故事结局,是对时代背景下梦想幻灭的表达和《少年维特之烦恼》一样,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
重返“歌德故乡”,一次法兰克福的朝圣之旅!
最值得参观的是位于三楼歌德学习室,在那里他度过了儿童和青年时代,并写下了他的成名作《少年维特之烦恼》(TheSorrowsofYoungWerther)和《铁手骑士葛兹·冯·贝利欣根》(GoetzofBerlichingen)(www.e993.com)2024年11月19日。CharlotteBuff的画像就像当年那样挂在墙上。她是歌德的初恋,是“少年维特之烦恼”书里Lotte的角色。
再看《了不起的盖茨比》:看似赢了人生的人,实则输给了整个世界
看到这里,我想到了德国“狂飙突进”运动期间,著名作家歌德的名作《少年维特之烦恼》,故事的主人公维特认为“人的天性是有限度的,能忍受到一定的程度就无法忍受了”,所以他以自杀向整个时代做出抗争。看着尼克,又怎知,他不是呢?盖茨比死后,尼克无法讲出真相,他邀请曾经来参加party的人,写了信,打了电话,也无人...
2023年自考外国文学史考点汇总
1歌德的中篇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的维特是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18世纪德国进步青年的形象。他的性格是社会铸造的,他以孤傲来对抗德国现实的丑恶,但他总以不合作――逃避的方式来反抗,显得无力。因此他悲剧是时代的悲剧。2感染了世界各国不同时代的同病相怜的青年。他们不但模仿维特穿青衣黄裤,甚至也学他...
媒体如何负责任地报道自杀?
不恰当地报道自杀也会引发随后长时间的模仿性自杀。媒体报道会增加自杀危险的现象被称为“维特效应”,这是以歌德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的人物来命名的,该小说讲的是一个青年因失恋而自杀的故事。另一方面,对自杀负责任的报道可能有助于教授公众有关自杀及其预防的知识,可能会鼓励那些有自杀危险的人采取其他的...
【翻译杂谈】盘点中国翻译史|天演论|群己权界论|翻译史_新浪新闻
??郭沫若:译著《浮士德》、《少年维特之烦恼》、《茵梦湖》、《雪莱诗选》、《鲁拜集》等都堪称同期翻译文学的经典。??瞿秋白:瞿秋白不仅是革命家,从1919年到1935年英勇就义的短短16年间,译介了几十部优秀作品,不少于200万字。还是著名的翻译家。他是我国最早从俄文原文直接翻译苏俄文艺作品的翻译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