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寒武纪生物 追溯生命之起源 ——记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张志飞教授
此外,张志飞以古生物为例,基础地质学研究生精英式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对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各专业的研究生培养具有示范引领作用;对推进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改革产生了示范作用,对国内其他高校的地质学专业研究生教育也起到引领作用,在历年全国地球科学高校论坛中均被邀请做经验分享;对推进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具有重要的推广...
院士领衔、27位领军学者联合授课 这门课程在西北大学开设
日前,“西北大学—香港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联合中心”在香港揭牌。“行星科学的引入,让传统地质学工作人员认识到不仅仅要研究地球,更要跳出地球看地球,以不同的视野和角度,解决传统地质学上天的难题,进而带动材料科学、实验技术的同步发展。”张志飞说。打造世界一流学科,西北大学地质学系还将有更多的一流课程与一...
西北大学:“古老”学科成为大学生“新宠”
徐星首讲拉开这门课程的大幕之后,2024年秋季学期,邓涛、付巧妹、汪筱林等知名学者和一批青年骨干将陆续来到西北大学,分别讲授“脊椎动物起源与鱼类演化”“两栖类、离龙类动物”“哺乳类动物起源”“食肉类、灵长类动物”“古人类”“古DNA”“农业起源”“环境考古”“系统发育”等课题。课程的设计是将脊椎动物的...
西北大学张志飞教授为我院师生作报告
西北大学张志飞教授为我院师生作报告12月19日上午,西北大学地质学系主任张志飞教授应邀在J6-530报告厅为我院师生作题为:“寒武纪大爆发与地球海洋动物生态系统建立”的学术报告。本次报告由吕大炜副院长主持,地科学院相关专业教师和研究生参加讨论。张志飞教授结合团队发展和地球科学认识等出发,从地球现代生物系统...
西北大学古生物团队解密5.2亿年以来“海豆芽”繁衍至今的奥秘
人民网西安4月27日电(魏鑫)近日,通过对5.2亿年以来的舌形贝腕足动物壳体进行大数据整理分析和壳体形态解剖研究,以及对形态空间测量、演化模型和系统发育比较分析等多学科交叉研究,西北大学地质学系教授张志飞指导的博士研究生梁悦得出:奥陶纪末时期随机演化是主导现代舌形贝演化的外在动力,该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揭示...
西北大学研究团队解密“海豆芽”繁衍至今奥秘
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记者张彦刚)3月9日,记者从西北大学获悉:近年来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张志飞教授指导的博士研究生梁悦通过对5.2亿年以来的舌形贝腕足动物壳体进行大数据整理分析和壳体形态解剖研究,得出舌形贝类穴居型生活方式早在奥陶时期就已建立,其壳体形态和生活方式(包括固着、粘附、群居和穴居)多样性达到高...
随机演化还是自然选择:西北大学舌形贝壳体大数据揭示“活化石...
近日,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张志飞教授指导的博士研究生梁悦通过对5.2亿年以来的舌形贝腕足动物壳体进行大数据整理分析和壳体形态解剖研究,得出舌形贝类穴居型生活方式早在奥陶时期就已建立,其壳体形态和生活方式(包括固着、粘附、群居和穴居)多样性达到高峰。随后,穴居型和群居型生活类型在奥陶纪末和二叠纪末的生物...
西北大学科研人员发现地球上已知最早的苔藓虫化石
《自然》杂志27日刊发了西北大学早期生命研究团队张志飞教授指导的博士生张志亮等人的最新成果——《化石证据揭示苔藓动物门起源于寒武纪早期》,在陕西南部镇巴县发现了地球上已知最早的苔藓动物(苔藓虫)化石。该研究成果进一步支持了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舒德干领衔的西北大学早期生命研究团队提出的“三幕式寒武纪大爆发”...
西北大学两项科研成果入选“中国古生物学2020年度十大进展”
西北大学两项科研成果入选“中国古生物学2020年度十大进展”日前,中国古生物学会在南京发布了“中国古生物学2020年度十大进展”评选结果,@西北大学舒德干院士、韩健教授等研究的“澄江动物群的核心价值:动物界成型和人类基础器官诞生”和张志飞教授团队研究的“寒武纪大爆发时期发现最早包壳窃食寄宿关系化石”两项...
金榜题名——西北大学地质学系为考研学子发放暖心大礼包
高嘉聆表示:临近考研,面对形势严峻的疫情,“地质妈妈”为我们送来礼物、祝愿和叮嘱,而作为我们来说,收到的更多是一份温暖、一份安心。我由衷地感谢“地质妈妈”,感谢这里的每一位老师,感谢我是西大地质人!地质学系主任张志飞教授表示,看到同学们在教室、实验室夜以继日、争分夺秒的复习场景,在这个冬日里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