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卷的时代,读王维
传奇之三:当官并不传奇,传奇的是不为功名所累,终成一代“诗佛”。王维不仅出身贵族,且21岁就高中状元,可以说,他一生都在当官,却到死都想隐居,特别是中年以后,一直过着半官半隐、亦官亦隐的生活。据《旧唐书·王维传》记载,王维“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
王维、范仲淹等文人笔下的泰州
泰州作为拥有2100余年建城史的城市,我国历史上不少名人曾在此流连驻足,留下一批脍炙人口的诗篇和动人的故事。美景。能让“洛阳纸贵”的西晋文学家左思,见了泰州也是不吝纸笔,感叹“窥东山之府,则瑰宝四溢”;唐朝大诗人王维对将要去泰州当官的弟弟千叮万嘱莫要辜负这里的锦绣山河,吐出“海潮喷于乾坤,江城入于泱...
王维为何能创作出“诗中有画”的绝美意境?你不知他的一生有多苦
张九龄接到王维的诗后,他对王维也有所耳闻,觉得他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就提拔他为右拾遗,于是王维又重新进了官场。本来王维以为这一次终于可以实现抱负,一展拳脚了,这才过了一年,提拔他的张九龄失势被贬,李林甫独掌大权,经由张九龄提拔起来的王维能躲得过被贬吗?当然不能,李林甫把王维调到了边塞。这一次,王维...
李白为什么不参加科举考试?
因为他是个户籍不明、身份成谜、家庭关系含混不清的“黑户”,既不具备科举的报名资格,也不符合考试的审核流程。唐代科举考试为广大读书人提供了一个阶层跃升的渠道,但这个赛道也不是每个人都能跑的,至少有两种人是明确被禁止报名的,一个是“刑家之子”,一个是“工贾异类”。简单来说就是罪犯以及某些受歧视...
孟浩然为何一生无官?张九龄提拔了王维、王昌龄,为何不帮他?
现在我们回到正题上来,张九龄为何不向朝廷举荐孟浩然?却举荐了王维和王昌龄?实际上,这并非是因为张九龄和孟浩然的关系,要比王维和王昌龄差,相反,张九龄要更敬重孟浩然一点,因为他是孟子的后人,又是襄阳名士。归根结底,就是孟浩然太迷信举荐制度了,而没有靠自己的能力考中进士,哪怕是“明经及第”,张九龄也好为他说话...
“诗佛”王维:与玉真公主的绯闻真真假假,临终前一首诗看破红尘
不过,这并不能说明王维生性凉薄,他其实是个对朋友很好的人(www.e993.com)2024年11月8日。他虽然自己对当官没兴趣,却愿意为朋友孟浩然引荐皇上。其他大唐的著名诗人也和王维有过或深或浅的情谊。王维最好的朋友叫裴迪。安史之乱时,王维受到了牵连,可能会被流放。寻常的酒肉朋友大多躲得远远的,害怕惹祸上身,裴迪却多方周旋,竭力证明王维无罪...
王维:一首诗写尽乡愁,短短4句,构思很巧妙
王维为了再让弟弟回朝,不得不继续当官,并在两年内连升三级,从太子中允迁中书舍人,后转尚书右丞。于是,王维提出致仕,条件是换弟弟官复原职。唐肃宗允,于是王维终于如愿以偿,归隐林泉。遗憾的是,这一年也是王维人生中的最后一年。公元761年7月,王维给所有亲友都写了信,然后安然离世。
伪佛系少年王维:中状元不写诗,当官也不写,被贬后却边走边写
山谷生烟云读书君曰当年轻的王维处在长安权贵圈子里的时期,他经历两次人生的高光时刻——中状元,当官从仕,尽管凭借各方面的才能混得如鱼得水,却鲜有重要的诗歌留世。而当他第一次离开长安出走济州,怀着满心的落寞与不甘,却又边走边写。从对其后来诗歌风格形成的影响来说,这次出走显得比其单枪匹马孤胆闯长安更...
王维一首《酬张少府》看起来很美,其实是内心有苦说不出
世事都这样了,还问什么当官不当官的官场之道。与其操心那些,不如去听听河岸深处隐士们的歌曲。王维这首《酬张少府》是一首酬答友人张少府张九龄的五言律诗。整首诗前半部分全是写情,隐含着他自己伟大抱负不能实现的矛盾苦闷心情。随后写隐逸生活的情趣,情景浑成,物我两忘,以动写静,为高人达士作了传神的写照...
长安三万里|李白和王维为何做不成朋友?
所以李白只能纯粹地凭自己的才华(“同等学力”)找到当官的机会,甚至要到处找那些权贵帮忙引荐;而王维却是经过官方认证的“状元”,是拥有最高学历的,当官真是太容易了。就是说,他俩完全不在同一轨道上。而孟浩然却恰在他们中间:可以参加科考,近于王维;一直考不上,还得谋求贵人推荐,近于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