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时期,对于官员的选拔,以及对官职的就任条件
汉代选官制的标准侧重于以德为先,把德行出众的人才选拔出来担任各级官吏。察举制是汉代最基本的选官制,亦是汉代最主要的仕进方式和途径。关于汉代察举选官制的产生和确立,学界已经基本取得意见一致,认为高祖刘邦的求贤诏书里已经含有儒家王道政权思想,首开察举制度之端绪。察举,顾名思义就是考察和推举,是指汉代州...
历代选官制度简表
一甲赐进士及第,头名状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为传胪。殿试会试的次月试四书五经及时务策。一甲状元例授翰林院修撰;探花、榜眼授编修。二、三甲授御史、给事中、县令等官(正七品))。明清时期以八股取士,科举制弊端更多,最后不得不废科举兴学校。常科...
汉朝监察机构逐渐独立,古代选拔监察官重气节、重能力
这一改革无疑有助于克服汉代荐举制下“门生故吏”关系带来的官官相护问题。但在唐代,归于吏部的监察官选任权实际上由宰相掌握,由此产生了新的弊端:“宰相自用台官,则宰相过失无敢言者”,无形中,宰相被排除在监察范畴之外。为解决这一问题,宋代以后进一步收回宰执荐举台谏官的权力。中央一级监察官多由“帝王亲...
统治南梁达半个世纪,梁武帝凭啥可以?真相:刚建国,他奋斗18年
3、“优借士族”的选官制度汉魏以来,士族的特权地位一直沿袭不变。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门阀制度形成了传统。笼络高门士族,维护门阀制度,这也是梁武帝既定的方针政策,他的统治需要来自高门大姓的拥护和支持。朝中清官显职,武帝自己承认仍旧是“第一(等)官当用第一(等)人”。天监五年(506)正月,梁...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变迁及其启示
选官制度的变革之路,给我们的第二个启示就是注重对前人经验的完善,有时候选官制度的完善,并不一定是对前人的全盘否定,这一点从科举制的发展就可以看出来。在此之前,无论是门阀官僚还是察举制,都存在着致命的弊端,所以在下一个制度产生的时候,自身就被全盘代替了。
从“举贤良”看汉代的选官制度:刚正不阿,为国为民,也危机重重
汉朝选官很大程度上是以德选官,个人品行和道德比个人的政治能力更重要,这也是其最独特的地方,也正因为如此汉朝历史上才会有如此多的名臣流传千古(www.e993.com)2024年11月10日。汉代选官制度产生的原因分析汉朝“以德选官”的制度名为察举制,察举制中分为四个科目,孝廉、贤良、茂才、异科。其中前三科都是为了选拔有德行的官员而准备的,...
白云翔:汉代人的幸福观及其表达之考古学管窥
在汉代官僚体制下,高官不仅仅是权力和地位,而且还与财富直接相关。因为,任官必有俸禄,高官必有厚禄。当时,秩万石的“三公”之下,上自秩二千石(包括中二千石、二千石、比二千石)的中央政府高官以及地方政府的郡守、郡都尉,下至不足百石的斗食、佐史等小吏,皆有等差。与此同时,不少官僚还追逐田宅,聚敛财富。汉...
高考新政出台古代如何改革考试制度 汉代选官员首现笔试
汉代太学“宽进严出”,并没有严格的入学考试,以甄别选送为主,但要想毕业拿到“学位证书”(以被选拔当官,即所谓“入仕”为标志),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太学的学生每学年都有考试,即所谓“课试”。根据课试成绩好差评出甲、乙两科,成绩直接与仕途挂钩,优秀者可授以相应的官职。
诸葛忆兵:论北宋神宗朝科举制度之演变
三、三舍法的出台和弊端兴办学校,发展教育,选拔人才,取代科举其他考试,一直是北宋大臣们所追求的理想的选官制度,也是熙宁初臣僚奉旨讨论时最为重要的建议。神宗年间,逐步付诸实践,这就是慢慢成形的三舍法。进士试等制度数百年来行之有效,为朝廷输送了大量人才,骤然予以废止,任何一位君主或大臣都不敢冒此天下之...
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中央集权制度是如何形成的? | 宁可
代表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权力却很集中,很强大,因此,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组织管理经济的职能,由于非个别地主所能实行而显得很突出,如兴修水利、劝农、防灾抗灾、救灾、赈灾,重要物资的专卖(盐、铁、茶、酒等),公共工程的兴建(长城、城隍、道路、桥梁、宫室、衙署、驿站等),官工商业的经营,以及对工商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