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四川历史名人为何是这10位?从大禹到杨慎 蜀文化的巨星们当为...
继承大禹“岷山导江,东别为沱”的治水经验和开明氏凿金堂峡治理沱江的分水之功,集蜀人治水兴农业绩之大成,以无坝引水自流灌溉工程的科学方法兴建都江堰,创世界水利工程之最,至今泽惠于民,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两千余年来,被誉为强农利国的“活的生生不息的长城”。李冰,对世界闻名的天府蜀水文明...
年供水2亿立方米 惠及150万人 “水到蓬南”渠系工程成功试通水
工程建成后,可向灌区年供水2亿立方米,控灌面积达94.7万亩,惠及群众150万人。“‘水到蓬南’渠系工程所涉及的蓬船干渠、蓬南分干渠、农兴分支渠等3条渠系已全面完工,有效解决了蓬南镇的缺水问题,真正实现‘水旱从人、旱涝保收’。”四川省蓬灌局副局长刘和彬告诉记者,蓬南镇是典型的旱片死角地区,水资...
千年都江堰以古老智慧和现代科技抵御汹涌洪水
都江堰有2280年历史。先秦时期,蜀郡守李冰组织当地岷江两岸民众将其建成。千余年时间里,都江堰在汉、唐、元、清等朝代进行多次改造和修缮,改变了蜀地“江水初荡潏,蜀人几为鱼”的境遇,让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7月17日,都江堰鱼嘴正在进行分洪。(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供图...
护水脉兴水利 续文脉惠民生(文化中国行·走进专题博物馆)
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堵)塞水门”,四川西部从此很少旱涝之灾,成都平原变成“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黄河宁,天下平。黄河既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生命河,也是一条桀骜难驯的忧患河。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历史也是一部治国史。...
今日二王庙庙会!传承李冰精神,共缅治水先贤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食无荒年”的成都平原▲图源:马川江近日,受连日来强降雨影响岷江上游来水加剧汛期来临2280岁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持续发挥着它治水护一方的作用作为纪念李冰父子的专祠二王庙其实还是一处绝美的宝地其依山而建,临岷江,背靠玉垒山...
【改革创新】以志润心 育才铸魂——四川省探索方志育人的新实践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www.e993.com)2024年11月18日。”2024年4月的一个午后,一场以“《华阳国志》与古蜀文明”为主题的“方志文化进高校活动”在知名学府四川大学拉开帷幕。前来听讲的大学生们将会场坐得满满当当,现场互动问答环节氛围热烈而活泼,神秘的古蜀文明照亮探寻文化根脉之旅。
震撼!且看千年水利工程分洪泄流,守护天府2280年!
采用“无坝引水”的形式,巧妙地利用了岷江出水口的天然地势和弯道水流规律,三位一体,有效地解决了引水灌溉、泄洪排沙的问题,构成了一套科学完整的自动排灌系统,孕育了“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食无荒年”的成都平原。鱼嘴—都江堰主体工程—
行龙|“以水为中心”:区域社会史研究的一个路径
水旱相乘,旱灾和水灾交替发生,就有人类应对的灌溉与防洪的各种工程和举措,正所谓“水旱从人”,人类具有抵抗水旱灾害的能动性。“陆人居陆,水人居水”,南方缺土,北方缺水,南方围田圩田与水争地,北方则引泉引渠因地争水。大而言之,南北是有丰缺之别的,但具体到一定范围的区域,丰缺又是相对的。水有丰缺之...
【历史文化】秦并巴蜀的名将——司马错‖ 刘朋乐
但对巴蜀地方的治理却不如行军打仗一般直接,此后的百余年间,张仪、张若、李冰等官员陆续来到蜀地,为蜀地带来了秦国的文化习俗,使得巴蜀蛮夷之风得到改化;为蜀地带来了新的社会制度,让以郡县制为基础的“大一统”秩序得以展开;为蜀地带来先进生产方式,巴蜀从此“时无饥馑,水旱从人”。正是在一代又一代同司马错...
延续2000多年,即将上演!_澎湃号·政务_澎湃新闻-The Paper
都江堰放水节又称“开水节”,源于远古对河神的祭祀。都江堰修筑以前,沿江两岸水患无常,人们饱受水患之苦,为了祈求“水神”的保护,常常沿江“祀水”。2200多年前,秦蜀郡守李冰以水兴利,主持修建都江堰,使得成都平原从此“水旱从人,不知饥馑”。人们为了纪念李冰,于是逐渐将“祀水”改为“祀李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