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和二、三甲进士有何区别?从传胪那天开始,差距就开始拉大
根据统计,清朝共有114名状元,其中14人官至宰辅,24人成为部级大臣,七名状元在乾隆年间成为部级大臣。这些高级官员占了总状元数的40%左右,显示了状元在政治上的显赫地位。相较之下,二甲和三甲进士的晋升路途相对艰难。他们通常从翰林院修撰开始,逐渐升官为侍讲、侍读、内阁学士,最终有可能升任大臣。相较之下,普通的...
二甲、三甲进士待遇有何不同?出入不是太大,但也有一些细微差别
有清一代共开112科,录取了26849个进士。这些进士中,名列三甲的占了大多数。清代的科举制度是基本沿袭明制的,殿试是没有淘汰率的,主要的目的是重新排定名次,即按照成绩定一二三甲。但问题是,官方的文献中,并没有关于殿试的具体评判标准,也就是说制度上没有规定二甲和三甲进士的录取比例,所有的迹象表明,每次殿...
古代进士为何分为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各有什么不同
紧接着,我们来到了第二梯队——那些被赞誉为“二甲”的进士们。他们的人数约为四五十人,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星星,被人们尊称为“进士出身”,在科举的殿堂中熠熠生辉。二甲头名“传胪”荣耀非凡,直授翰林正七品。然而其他进士却需再试,仅得“庶吉士”之名,如同实习生般,需考核合格方得编修之职或他处任职。因...
山西:最后13名正科进士!你知道古代考进士有多难吗?
1、二甲李华炳(1868-1930),武乡人。字文园,号朴庵。太原令德堂肄业,曾主讲于襄垣县漳川书院。后任兵部主事,继任学部主事。后弃官充任太谷县山长、省咨议局议员兼学务公所议长,民国后任长子县知事,有《职方史略》《诵芬轩吟草》等。▲二甲第103名李华炳殿试卷局部2、二甲薛登道(1882~1951),稷山人。字...
山西科举史上最后9位进士
最后,除一甲三名进士及第外,二甲录120名,有山西士子两名,赐进士出身;三甲录150人,有山西士子七人,赐同进士出身。这9个人,也成了山西科举史上最后的进士。根据当年的题名碑,撮录相关资料如下:1、二甲第90名:王炳宸,字枫亭,翼城人。曾是光绪二十八年山西乡试解元。后授以主事,分部学习。授度支部员外郎。曾...
清代进士宦途艰辛:从新科到知县,一段漫长而曲折的仕途之路
一般印象中,清代进士一甲三名直接授予翰林院修撰、编修,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程式(www.e993.com)2024年11月10日。然而,二甲、三甲未通过朝考的进士却面临更为复杂的问题。根据《大清会典》的记载,顺治时期,二甲一名至五十名授各部主事,五十一名至三甲十名授中书、行人、评事、博士,十一名至二十名授知州,二十一名至五十名授推官,余下则授...
二甲、三甲进士待遇有何不同?出入不是太大,看完你就懂了
殿试二三甲的划分标准:策论成绩为主,二甲必少于三甲殿试是清代科举制度中的最后一关,由皇帝亲自出题,考生在保和殿内作答,考试时间为一天,只考制策一场。殿试的目的是重新排定名次,按照成绩确定一二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一甲的状元、榜眼、探花享有特殊待遇,而二三甲进士则需要...
别说了,古人上大学更卷
又明代政府中,拥有大批学人,可以不负实际行政之职位。此亦兼寓有一种教育意义在内。进士及第,一甲得入翰林,二甲、三甲得选为庶吉士。因其未更事,俾先观政,同时进学。此一制度,论其渊源,实颇似于秦汉时代之有博士官。翰林犹如博士,庶吉士近似博士弟子。回翔政府,储才养望。此制为清代所沿袭。论其制度,有张...
说说明清时落第不失志的学子
最多一科录取的进士人数为472人,最少一科则为31人。清朝296年间举行了112次进士科举考试,共录取26849名,平均下来每年录取进士100个左右,最多的一次是雍正八年(1730年),录取406名,最少的一次是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共取96名。光绪九年(1883年)进京会试考生达1.6万人,只“赐陈冕等三百八十人进士及第”,然而...
全世界最大的古代考场,今天是座博物馆
“状元及第”匾为馆藏一级文物,是清代进士陈初哲因自己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科举殿试“状元及第”一事而立。据《历科进士题名碑录》记载:“乾隆三十四年己丑科,进士一甲三名:陈初哲、徐天柱、陈嗣龙,第二甲五十名,第三甲九十八名。”此件匾额四周饰以镂雕的人物画,上下左右各四幅图景,雕刻精美,画面构图对称、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