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论孟 | 梁涛:燕王哙为什么要让国?——《孟子》新读之七
另据《战国策·魏策二》,魏国的犀首、著名纵横家公孙衍也曾向张仪许诺,要游说魏襄王让国于他。可见,言说禅让是当时普遍的社会风气,这一风气自然也影响到了当时的君王。惠施雕像燕王哙正是在这一风气的影响下,毅然采取了禅让的政治实践。当然,燕王哙能够让国,与他自身的性格、才干也是有一定关系的。燕王哙即位...
战国时期,为何秦、赵两国君主都是嬴姓、赵氏,他们有什么关系?
公元前318年,赵武灵王参与了五国伐秦,这叫“函谷关之战”,是犀首公孙衍促成的。可结果呢,五国联军让秦军打得大败,其实就去了三国,楚国和燕国没参战。赵国和韩国的军队加一块,伤亡了八万两千多人。“秦把咱的蔺地给占了,还掳走了将军赵庄。”这在《史记》里有记载。没过多长时间,秦惠文王就主动进攻,...
文化之脉 成语之都丨韬光养晦缓称王
公元前318年(武灵王八年,一说三年),当魏相公孙衍发动合纵五国互相称王高潮迭起之际,赵国的王公大臣们,一个个按捺不住内心的躁动,让赵雍紧追国际形势、早日称王的呼声甚嚣尘上。年轻少壮的赵雍出人意料地理智,完全没有如今年轻人狂躁的虚荣心理,被他冷静地一口拒绝了,并且自贬一等,下令国内只能称他“君”,不能...
公孙衍发起“五国相王”仅一年便因秦、齐、楚的破坏而失败
公孙衍本是魏人,后于周显王二十七年(前342年)离魏入秦,并先后参加了秦攻魏岸门、秦攻韩宜阳和秦魏“雕阴之战”等战役。凭借战功,公孙衍得以升任左庶长,并获封大良造。在当时的秦国,左庶长公孙衍的地位,仅次于相邦樛游和庶长秦操,而在极为重视战功的秦国,公孙衍无疑是极有可能接替樛游,担任下一任秦国...
公孙衍曾经是秦国的大良造,为何后来却离开秦国,反而帮助六国?
齐王听说犀首公孙衍要去北方,连忙派人把国事也托付给了公孙衍。于是公孙衍便成为了燕、赵、齐三个国家的相国。自此,公孙衍开始行三国相事,有了极大的权利,开始跟老对手张仪在合纵反秦的道路上开始了持久的抗衡。公孙衍开始实施合纵的策略,他打算拉拢其他国家,靠联合出击获取胜利。他首先便找到了齐国的名将田盼,...
张仪和公孙衍都是魏国人,却帮秦逼迫母国,魏王大怒
张仪和公孙衍都是魏国人,却帮秦逼迫母国,魏王大怒2022年04月12日17:58新浪网作者撩人的莫郎切波平平举报缩小字体放大字体收藏微博微信分享VideoPlayerisloading.00:00/00:00Loaded:0%视频加载失败,请查看其他精彩视频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www.e993.com)2024年11月15日。如...
有人说他才是马陵之战的主将,更被齐王誉为“国之宝”
当时逃亡楚国的田忌跟随楚王出征,但在与田盼交战中大败,楚威王也只能狼狈逃归。公元前325年,田盼与魏将公孙衍合兵,大破赵韩联军,为齐国攻取了平邑。公元前312年,齐军在濮水之战中被秦、魏、韩打败。危急时刻,田盼向齐宣王建议“易余粮于宋”,使敌国“不敢过宋伐齐”,为齐国保存了实力。
战国七雄名臣辈出,那么这7国的第一名臣分别是谁?秦国当属商鞅
魏国的名臣有:李悝、翟璜、西门豹、吴起、魏无忌(信陵君)、公孙衍、庞涓等。韩国的名臣有:暴鸢、申不害。齐国的名臣有:邹忌、孙膑、田忌、田文(孟尝君)、田单等。燕国的名臣有:乐毅、郭隗、秦开。楚国的名臣有:屈原、黄歇(春申君)、项燕。从名臣的多寡,其实我们就能看得出,这7个国家,将来谁能成就大业...
中山国是如何灭亡的?存在了200多年,结束在了赵武灵王手里
在公元前323年,魏国将领公孙衍发起了五国相王,中山王厝也公然称王了,好家伙,要么是来恶心赵国的,要么就是想要找点存在感。这期间,中山国还攻占了燕国几十座城池,实力达到了巅峰。可惜接下来中山国就要走下坡路了,因为它遇到了两个强大的对手:燕昭王和赵武灵王。
公孙衍曾为秦国“相国”,被迫离开秦国到魏国,为何终身反秦
秦国大良造公孙衍同样的道理,也能放在公孙衍身上,公孙衍是魏国人阴晋(今陕西省华阴市)人,这个地方就是战国时期的河西之地,是秦国东进的战略要地,是秦、魏两国争夺的焦点地区,魏国强大时阴晋属于魏国,秦国强大时阴晋属于秦国,所以这个地方的人更回没有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