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大学举办第七届珠穆朗玛文学艺术奖获奖作品论坛
西藏大学文学院教授、西藏作家协会理事普布昌居认为,敖超的《直线三公里》宛如一扇独特的文学之窗,为读者呈现出别具一格的故事画卷,生活的纹理清晰可见,深刻情感与善恶较量,复杂人性相互交织,构成了一幅动人心弦的图景。刘萱说,《西藏三章》有幸获珠穆朗玛文学艺术奖,心情非常激动,这是对自己用14年时间创作的这本...
铸就老西藏精神的喜马拉雅丰碑
陈人杰从《回家》起步,一路跨山越水,行走于青藏高原,一腔柔情融入碧海蓝天,完成了蜕变之作《山海间》,但他仍然不满足,踌躇满志,激情澎湃,仰望喜马拉雅,紧扣西藏重大现实题材,创作了长诗《喜马拉雅》,展现出中国共产党带领西藏各族群众奔赴美好幸福生活的奋斗历程,彰显出老西藏精神如喜马拉雅一样的丰厚、坚拔,眼中的喜...
“热烈如火的诗笔”——浪漫派诗人拜伦的诗歌人生
乔治·戈登·拜伦(1788—1824)是世界知名的浪漫派诗人,曾经创作了《唐璜》《曼弗雷德》等传世巨著。拜伦于1824年4月在希腊逝世,时年36岁,今年是他逝世二百周年。在去希腊之前,他曾经在诗歌《三十六岁生日》中写道:“如果你后悔青春无为,活着为何?/光荣死去的国度就在这里:/——奔赴这里的原野,献出/你的生命吧。”...
唐诗中的西藏故事
蒙曼以诗歌为线索,引经据典、妙语连珠,鲜活反映了唐朝时期西藏地区与祖国内地、藏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内在联系、密切交往,深刻阐释了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下为蒙曼演讲实录: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题目是:《明时无外户,胜境即中华》。这是唐朝有名的诗人吕温诗中的一句。我们是这样理解这句诗...
高山杉|一批新发现的有关西藏学家柳陞祺的档案和书信(中)
沈乃将其投刊于1947年8月25日的上海《新闻报》,题为《西藏政变实录》,作者署笔名“星”。此文传到拉萨后,引起西藏地方当局不满,最终导致柳的自动辞职(《回忆》,2008a,771-772页)。关于这篇文章,就算是对邓锐龄这样比较信任的人,柳好像也是很晚才在1996年2月4日的信中第一次谈起(可能是因为邓锐龄在1996年...
裘山山:我发现喜欢西藏的女人,都是爱做梦的女人
再说一个爱西藏的女人,诗人马丽华(www.e993.com)2024年11月10日。我到西藏,总爱带着马丽华的诗,薄薄的一本,《我的太阳》。我迄今认为,在西藏读马丽华的诗,是件很美的事,很舒心的事。作为一个作家,我这辈子最遗憾的是第一不会写诗,第二不会写话剧,而这两样都是我最喜欢的。话剧还有可能弥补,诗是肯定不行了。年轻时激情满怀时都...
诗人、评论家晓雪:一生为“爱”而诗作
晓雪,本名杨文翰,中国著名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作家。与其书一样多的,是他的文学作品,其所著《晓雪选集》近400万字。为何一生勤于笔耕?耄耋之年的晓雪如是说,他写诗写作近70年,要说动力就只有一个:爱。对文学之爱1935年,晓雪出生在苍山脚下、洱海之滨的大理喜洲古镇一个白族家庭。幼时家贫,晓雪寄居在青瓦...
补叙海子:诗人之前,远方之外
西川在《怀念》一文中所写的开头,成了对海子最经典的断语:“诗人海子的死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神话之一。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将越来越清楚地看到,1989年3月26日黄昏,我们失去了一位多么珍贵的朋友。失去一位真正的朋友意味着失去一个伟大的灵感,失去一个梦,失去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失去一个回声。”...
中国诗人蒋宜茂、著名歌唱家谭学胜献歌家乡,《丰都 一生的牵挂...
中国当代著名诗人,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自然资源作协全委委员。诗作散见于《诗刊》《中华诗词》《中华辞赋》《诗词中国》《中国校园文学·青年号》《星星》《红岩》《延河》《特区文学》《大地文学》《诗歌月刊》《北方文学》《中华英才》《光明日报》《新疆日报》《西藏日报》《中国自然资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