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媒体代表走进四川眉山 感受东坡文化魅力
在三苏祠内,展示着多幅苏轼书法作品的复制品,其中的《寒食帖》《次韵秦太虚见戏耳聋诗帖》等真迹都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宋秉忠说,希望能早日恢复大陆游客赴台湾自由行,让大家有机会看到这些珍贵文物,亦希望更多台湾人来三苏祠,感受两岸共同的文化记忆。当日,两岸媒体记者还参访了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眉山产业园,...
【文史英华】眉山苏氏家风家教解密(四)——眼前见天下无一不好人...
陈希亮道出实情:“吾视苏明允犹子也,某犹孙子也。平日故不以辞色假之者,以其年少暴得大名,惧夫满而不胜也,乃不吾乐耶!”(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陈希亮乃眉州青神人,苏陈两家有数代交往,按辈分苏轼乃陈希亮孙子辈的人,平日对其苛刻,就是要挫挫他年少成名志满得意的锐气,这是在磨炼他。后来,苏...
从蜀道走向世界 眉山学子苏轼进京“考公”走的哪条路?
苏轼一生多次往返于蜀地,陆路水路都曾走过。公元1056年,首次踏上蜀道的苏轼进京赶考名满京华,眉山苏轼自此走向全国,走红世界。苏轼的这条“成才”之路走的是哪条蜀道?苏轼一生共有多少次踏足蜀道,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5月11日,封面新闻记者来到西华师范大学蜀道研究院,通过该院副院长金生杨教授的讲述,了解苏...
苏轼与眉山:“此心安处是吾乡”
不光是城市景观,在眉山,苏轼乐观豁达的人生观指引着眉山人,他的慷慨仁慈成了大家的学习榜样。和当地人说起苏轼,人们都不免流露出一份自豪感,父母希望孩子们能像苏轼学习,“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像东坡一样”是眉山市东坡小学的校训,意为希望孩子们能像东坡一样做人、做事、做学问。学校的下课...
苏轼:叫醒一个人的,从来不是君子善言,而是小人使绊
此人深谙官场的钻营之道,靠着姻亲成功攀附上了王安石。为了迎合王安石,他便借着职务之便,处处打压朝中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大臣。苏轼首当其冲,经常被谢景温针对。一次,谢景温竟在朝堂上公然弹劾苏轼。说苏轼三年前送父亲灵柩回眉山时,曾利用官船沿途贩卖官盐、家具和瓷器。
眉山苏氏家风家教解密(四)——眼前见天下无一不好人
巢谷,字元修,眉山人(www.e993.com)2024年11月10日。苏轼贬谪黄州,巢谷赶去,与之为友。元祐时期,苏轼兄弟政治顺达时,巢谷从未去京城拜见。苏轼兄弟贬谪岭南,“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时已73岁的巢谷慨然而言——欲徒步访询苏轼兄弟,听闻者皆笑其狂。历经数月长途跋涉,巢谷在循州见到苏辙,“握手相泣”。转身就欲往...
【文史英华】眉山与三苏的产生‖潘殊闲
在三苏时代,眉山的教育机构已相当发达,仅以三苏成长过程中有关文献所载,就有天庆观北极院,苏轼就学时,有童子几百人(苏轼《众妙堂记》),苏轼对自己的这段求学经历颇多美好回忆,如:“吾八岁入小学,以道士张易简为师,童子几百人,师独称吾与陈太初者。太初,眉山市井人子也。余稍长之。学日益,遂第进士制策,而...
人民日报海外版|笔墨丹青呈现苏轼书画艺术精神
《治平帖卷》是苏轼写的一封信札,卷首有明代人所绘苏东坡像,只署月、日而没有年份。据学者考证,帖中治平是苏轼家乡四川眉山的一座庙宇。由于是苏轼早年作品,当时还未陷“乌台诗案”,正如赵孟頫题跋所云,此作“字划风流韵胜”。在“宋四家”中,苏轼位列“苏黄米蔡”之首,他“少年喜二王书,晚乃喜颜平原,...
千年“东坡故里”的悉心守护
“保护古城格局、街巷原貌,保护利用三苏祠,传承弘扬三苏文化、东坡文化,是世世代代眉山人的殷殷使命。”眉山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道出了眉山人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宿感。走出市区,沿岷江南行,一处幽静的山谷里同样游人如织。“这里是苏轼和王弗定情的地方。”青神县中岩寺唤鱼池边,李阿姨正向游人讲述“唤鱼联姻...
读懂苏轼,人生快乐
生活不如意时,不妨读一读苏东坡。他会在你纠结时,劝解道:“天涯何处无芳草”。受挫时鼓励你:“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感到孤独时,他亦能静坐身旁告诉你:“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苏东坡像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统计:有人选了唐宋几位有贬谪经历的大诗人,看他们现存的诗词里,带“笑”字的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