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碎一个鸡蛋并不容易,那么捏碎一个原子需要多大力量呢?
原子由原子核和环绕其的电子组成,而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人类对原子结构的探索历经数年。1897年,汤姆逊发现了电子;1912年,卢瑟福发现了原子核,并在1918年确认了质子的存在。由于中子不带电,因此直到1932年,卢瑟福的学生查德威克才将其发现。这些小小的粒子是如何结合成原子的呢?正负电荷相互吸引,同种电荷...
这个改变人类命运的发现,凝聚了多位诺奖得主的心血
然而,在轻核裂变被实现的同一年(1932年),将来能够导致重核裂变的“利剑”已被找到了,此后它像幽灵一样在实验室飘荡了几年,人类最终发现了重核裂变。中子1920年,卢瑟福提出:原子核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带中性电荷的粒子组成。后者后来被命名为“中子”(neutron)。1931年,德国物理学家博特(WaltherBothe,1891-1...
1932,物理学的奇迹之年丨展卷_澎湃号·湃客_澎湃新闻-The Paper
卡文迪许实验室的约翰·科克罗夫特和欧内斯特·沃尔顿经过三年多的建设和规划,终于做到了当年卢瑟福在跟伽莫夫聊过后交代他们去做的事情:“给我造一台100万电子伏的加速器,我们就能不费吹灰之力,把锂原子核敲开了。”他们用质子做发射物,一字不差地做到了。在得知科克罗夫特和沃尔顿的成果后,玻尔写信给卢瑟福...
原子核从何而来
国际上第一位对原子核进行嬗变的人是卢瑟福,他虽然没有合成新的核素,但是他通过核反应将一种核素变成了另一种核素。1919年,卢瑟福利用来源于镭原子核衰变放射出的α粒子轰击纯的氮气,不仅发现了质子,还产生了氧,核反应式是14N+α→17O+p。当然,17O的鉴别还是布兰克特在1925年完成的。1932年,查德威克利用9Be...
离大谱!居里夫人竟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作为最早一批诺贝尔奖获得者,卢瑟福于1908年获得了因为发现α射线和β射线以及放射性半衰期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从现代科学的视角来看,一个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则是由带电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在卢瑟福的年代(20世纪初),原子论被人们广泛接受,但是原子内部结构依然是一个需要探索的内容。
他3次错过诺贝尔奖,与李政道不相上下,为国甘愿埋名17年
媒体盛赞他的研究成果“仅次于正电子和反质子的发现”(www.e993.com)2024年11月5日。同行们普遍预测——只要这位科学家继续研究,今年的诺贝尔奖“非他莫属”。让所有同行始料未及的是,这名来自中国的核物理学家居然“失联”了,媒体根本打听不到他的任何消息……刚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不久的李政道(李政道是1957年获得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为之...
逝者丨世界是由什么组成的?“上帝粒子”预测者希格斯辞世
一种叫做β放射性,是由卢瑟福在1899年发现的。它涉及的是原子核中的一个中子转化成一个质子,并伴随着一个高速电子(即“β粒子”)的喷出。这是一种天然形式的炼金术:改变原子核中质子的数目必然会改变它的化学性质。β放射性意味着中子是一个不稳定的复合粒子,所以它根本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基本”粒子。在这...
【课本-科技馆“连连看”】初中化学九年级里居然有TA?!(上)
您可以270°地移动操作台上的“观测镜”,从“观测镜”的屏幕中会发现透射、散射粒子在“接收屏”上根据所在位置的不同,而出现的不同密度的亮点。卢瑟福为了验证老师汤姆生的说法用α射线轰击金箔,结果证明原子内部有大量空间,而中心有一坚实的原子核,否定了汤姆生的原子模型。
振荡中的中微子——中微子混合矩阵的历史与当代探索
β射线性质及相关物理现象研究直接推动了原子核物理和粒子物理早期发展。1896年,贝克勒尔发现天然放射性现象。两年后,卢瑟福提出放射线由α射线和穿透性更强的β射线组成。其中β射线粒子最终被确认是电子。随后,物理学家深入研究β衰变的能量谱等性质。1914年,查德威克首次发现β射线谱显示出连续谱迹象。这一问题最终于19...
“打开”原子核 探索同位素
与此同时,还发现一些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原子却具有不同的质量,因此卢瑟福猜测原子核内部还有一种不带电的中性粒子。1932年,卢瑟福的学生查德威克用α粒子轰击铍,产生了一种不带电的射线,再用此射线轰击氢气、氮气,结果打出了氢核和氮核,通过测定被打出氢核和氮核的速度,发现这种未知射线的质量和质子接近,确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