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撰《资治通鉴》选择三家分晋为起点是提出“正名”的重要性
说到“鉴于往事,有资于治”,就可以说到司马光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起笔的“考量”了。《资治通鉴·周纪一》开篇便是“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资治通鉴》“周纪”历史仅此一句,下面便是司马光很长的一段“史论”——“臣光曰”。臣光“曰”什么呢,他长篇累牍反复...
司马光的一生:半是宽容,半是执拗
庆历四年,司马光践行孝道的方式从承欢膝下转变为显亲扬名,个人身份也逐渐从“孝子”转变为“贤臣”,而庞籍就成为了继其父亲司马池之后的司马光“职场引路人”和“官场命运共同体”。司马光为庞籍作的墓志铭,虽然因为志铭体裁的“虚美”叙事方式和其本人对庞籍所带有的个人“滤镜”,为我们评价庞籍增添了一抹朦胧之...
赵冬梅:司马光对王安石变法态度的转变
熙宁二年秋天的司马光却忧心忡忡。他还是翰林学士,是神宗的经筵老师,皇帝依然尊重他,享受跟他在一起谈史论今的时光,遇事还愿意听听他的意见。可是,司马光的内心深处却在经历一场深刻的痛苦折磨。他眼睁睁看着大宋王朝政治传统中那些最美好的东西,就像是黄河岸边的泥沙一样,正在快速流失。那些胆敢反对王安石的人被...
浙人-三民版《资治通鉴》导读|考异|纪传|史书|司马光_网易订阅
最后,还须交代一下,司马光写《资治通鉴》既不写上古,又不写后周之灭,止于禅让之前,一部通史,无头无尾,总给人以遗憾,其实这正是司马光的用心处。《资治通鉴》始于周威烈王命韩、赵、魏三家为诸侯,由此写了一篇史论,批评周王违背了名与器不可假人的礼,开启了礼坏乐崩的时代,表明司马光维护帝王权威,臣下不可...
燕永成:试论北宋元祐时期的史学风气
除前述司马光及其弟子素以史学经世理念服务现实外,对于二苏治学辅政的特点,陈寅恪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苏子瞻之史论,北宋之政论也。”蒙文通亦表明:“北宋三家(按指新学、洛学与蜀学),惟苏氏能不废史学。二苏自述家学,皆谓以古今成败得失为议论之要。故所作史论,固多明烛情况之言。”除苏轼有感于愈演愈烈...
千年王安石︱巅峰对决:王安石与司马光关系千古争议再考察
关于司马光为“反对王安石变法”“借题发挥”而形成理论建构的评价的说法影响颇大(www.e993.com)2024年11月11日。而这一评价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与胡三省对司马光史论之评价有关。胡氏曾言:治平、熙宁间,公与诸人议国事、相是非之日也。萧、曹画一之辩不足以胜变法者之口,分司西京,不豫国论,传以书局为事。其忠愤慨不能自己于言者,则...
卢庆辉:近三十年来台湾地区《资治通鉴》研究述评
宋晞《司马光史论》[39]认为“臣光曰”是司马光贯彻“资治”目的之手笔,为《通鉴》的有机组成部分。司马光的历史哲学渊源于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史学,同时与时代之背景、司马光求真求实的个人修养有很大关系。崔京玉《唐宋史书的礼治思想:以〈通典〉与〈资治通鉴〉为中心》[40]设专章探讨时代环境对《通鉴》修纂的...
史论|若言历史学整体“转向”,需三思而行
纪事本末体是“史书三体”中最晚出者。南宋袁枢改编司马光《资治通鉴》而成《通鉴纪事本末》,创立了纪事本末体史书体裁。纪事本末体的主要优点可以概括为:一是选事设目自由,灵活度大;二是叙事明晰,故事化;三是叙事首尾详备,突出了事件的完整性。当然,纪事本末体也有保存史料不够和事件孤立叙述的缺陷。
论司马光时代的新法改废与新旧党争——兼与赵冬梅教授商榷
神宗去世以后,北宋政治进入“司马光时代”。在短暂的一年多时间里,新旧党政治势力的消长和政局演变的趋势都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虽然在政策主张上当时政坛存在着一些相近的看法,但从人事上讲新党旧党和解的可能性并不大。吕公著和司马光的两份名单的出台意味着旧党全面夺权斗争的正式开端,他们举荐的台谏官在支持...
司马光:“修齐治平”的典范
北宋司马光堪称践行“修齐治平”的典范,《宋史》对他的评价是:“光孝友忠信,恭俭正直,居处有法,动作有礼”。人品高雅不贪财色司马光自幼就得到父亲司马池的教诲,做人要诚实,以诚待人。他走上仕途后,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有高雅的人品和做人的原则。时任并州知州、河东路经略安抚使的庞籍是个慧眼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