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探讨】李均 | 从冲突到和解:高等教育学的范式变革
笔者认为,无论是张祥龙先生的“范式间性”理论,还是西方的分析折中主义理论,都阐释了一个重要的范式原理,即最适切的范式并非通过范式更替而来的新范式,而是通过不同范式之间相互作用、交叉和影响,实现不同范式的和解及理论的整合。简言之,最适切的范式就存在于“范式间性”之中。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下,运用范式间性理论...
彼得·卡赞斯坦:国际关系理论中是否存在中国学派? | 国政学人
虽然国际关系理论中没有一个内核一致的中国学派,却有一些不同的由中国学者提出的国际关系理论,其中存在不容忽视的方法论差异。清华学派/道义现实主义和古典现实主义有很多共通之处;文化现实主义、共生理论和天下观念提供了一些很有意思的中国方法。然而,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学者和欧美以及世界其他地方的学者一样都沉浸于十九...
文化视角下的国际关系研究特点与动态
冷战结束后,伴随着“文明冲突论”引发国际学术界对文化与国际关系的激烈争论、“软实力”与相关文化分析框架的不断发展,以及国际关系建构主义对文化与观念研究的理论提升,国际关系研究出现了文化转向。需要指出的是,文化的国际关系研究并不是冷战后才开始的,包括西方国家关于苏联对外行为的文化根源研究、英国学派对异质多...
[中国社会科学报]方长平:文化视角下的国际关系研究特点与动态
冷战结束后,伴随着“文明冲突论”引发国际学术界对文化与国际关系的激烈争论、“软实力”与相关文化分析框架的不断发展,以及国际关系建构主义对文化与观念研究的理论提升,国际关系研究出现了文化转向。需要指出的是,文化的国际关系研究并不是冷战后才开始的,包括西方国家关于苏联对外行为的文化根源研究、英国学派对异质多...
王绍光:如何从“道”的角度理解中西方民主的不同?
王绍光:我提到的调适能力与民主制度没有什么必然关系,更多涉及复杂适应系统理论(complexadaptivesystem)、生物进化理论。首先,复杂系统是具备调适能力的条件之一。复杂系统是这样一个系统,它的每一个组成部分既相对独立,又彼此磨合、互相学习,使整个系统协调运作。
吴小安 | 中国区域国别学:全球视域与亚洲研究脉络下的理论探讨
彼得·卡赞斯坦著《地区构成的世界:美国帝权中的亚洲和欧洲》区域研究,有时候又称地区研究,是关于民族国家是如何在区域内与区域外,以及区域与区域之间的框架内如何运作的(www.e993.com)2024年11月27日。从近两百多年现代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看,一方面是帝国与王国、殖民地与半殖民地、民族国家等基本层级单元,另一方面是地缘政治、地域经济与地缘文化;...
关于国家发展安全指数构建与测度的理论思考
第一,总体国家安全观中,军事安全作为主要传统安全议题领域,是与科技、文化、社会安全并列的国家安全重要保障要素,但并不具备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所赋予的“高政治性”或“优先核心性”。第二,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更关注来自其他国家或外部对本国的安全威胁,总体国家安全观则“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既重视自身...
青析| 第少杰:论欧洲一体化路径研究的理论维度——基于建构主义...
第二,政治共同体和身份的形成。建构主义学者如卡赞斯坦、阿德勒、温特等人很早就致力于关于北约和欧盟的“多元安全共同体”的研究。温特所理解的多元安全共同体的形成是有赖于集体身份的建立,而形成集体身份有四个条件:相互依存、共同命运、同质性和自我约束。
于小植:从“文明冲突论”走向“文化冲和说”——构建“人类命运...
囿于“零和博弈”的思维方式,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未能提出解决文明冲突、实现文明对话、构建全球秩序的理论与方法;以中国传统智慧为资源构建出的“文化冲和说”可与“文明冲突论”展开积极的理论对话,为应对当前人类文明、文化发展乃至全球治理所面临的严峻问题提供重要的理念。“文化冲和说”认为,不同文化、文明之间...
公共外交的原理:温特建构主义理论分析
尼古拉斯??奥努弗(NicholasOnuf)首先将“建构主义”这一概念引入国际关系学界,此后克拉托赫维尔(Kratochwil)、亚历山大??温特和彼得??卡赞斯坦(PeterJ.Katzenstein)等学者发展了这一理论框架。不同于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理论,建构主义主张国家与国际社会的互构,重视思想、观念和文化等非物质因素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