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道即巅峰!韩国灭郑,申不害变法,主张术治走捷径,无法长久
《史记》评价申不害改革:“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十五年。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这是韩国的黄金时代。但,这个黄金时代并不美丽。申不害改革提倡“术”治。“术”治就是用人掌控人的方法管理国家。所以,申不害改革有法治,但重点没放在树立法的权威上。他主张通过操控人心,树立君主的权威,加强中央集权。
诸子百家 /申子(黄老之学)推行“法”治、“术”治,使韩国君主专制...
申不害相韩15年,“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帮助韩昭侯推行“法”治、“术”治,使韩国君主专制得到加强,国内政局得到稳定,贵族特权受到限制,百姓生活渐趋富裕,史称“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韩国虽然处于强国的包围之中,却能相安无事,成为与齐、楚、燕、赵、魏、秦并列的战国七雄之一。公元前337年,...
申不害的“术”是在执行法的前提下进行,其思想有道家痕迹
申不害认为,君主有了势,定了法,其地位还不是稳固的,必须有两面之术,不然势与法就会变得威严而不受用,刻板而不通达。如果以术来联通势与法,就如虎添翼,无论动静,都会使臣下慑服。他的术分两类,一类是控制术,像前面提到的“征名责实”,就是讲规定职责,考校监督的。还有如君主以静制动的,无为而治的,这些...
法家韩非子思想的精髓,法、术、势,分别代表了什么?
法和术不能单独成立,韩非子总结了过去法家思想的经验教训,商鞅是“法治”,而申不害的是“术治”,但是他们都有弊端,韩非子举例说,秦昭襄王不用术,就会被大臣蒙蔽;昭襄王派兵攻城略地,获得了战利品,可是被大臣们中饱私囊,后来,昭襄王懂得利弊,大胆启用范雎,将其他大臣罢免,秦国才慢慢强大起来。如果天下无法,或者张...
典籍里的郑州丨申不害:从小吏到丞相,一部 “打工人”奋斗史
另一方面,申不害大行“术”治,通过韩昭侯整顿官吏队伍,对官吏加强考核和监督,“见功而与赏,因能而授官”,有效提高了国家政权的行政效率。不过,人都是吃五谷杂粮,真要“不以情侵法”并不容易,申不害自己有时就做不到。史书记载,申不害希望能让自己的兄长当官,韩昭侯不同意,申不害当时就不高兴了。韩昭侯便...
法家思想的核心,申不害的“术”,主要功能是什么?
所以,申不害的“术治”不是一种玩弄权术的策略,而是一种新型的国家治理策略,术治的根本是通过调整君臣关系,让君主驾驭群臣,形成君主的权威,让群臣按照君主的指令行事(www.e993.com)2024年11月20日。在《申子·大体篇》中说,大臣专权会导致国家灭亡,君主应该防止官员结党,防止大臣专权,不能让大臣反而控制君主,而应该让大臣单线向国君负责,像车轮...
为了他,秦始皇不惜发动一场战争,这个男人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
申不害中国有句话叫外儒内法,这个“法”呀,指的就是法家的势治跟术治,其实,相比于法治,势治和术治才是历代君王最看重的东西。二、翻译翻译,什么叫法术势?如果说到这里大家还不理解法术势的区别,那么我们做一个简单的比方吧。这就好比建造一辆豪华战车,法治派就是一名优秀的设计师,他们认为只要按照设计...
一口气看完韩国历史:别人不尴尬,尴尬的就只有你自己!
第二,位置尴尬:韩国夹在秦,楚,魏,赵之间,四战之地,且无险关可守,无论秦国东出,楚国北上,还是魏赵发展,首当其冲的都是韩国。第三,国家尴尬:申不害变法,强调以术治国,使得韩国朝堂之上总是弥漫着一股权谋的味道,对内君臣相疑,对外阴谋狡诈,不成大器。
文史丨不是无的放矢、为评而评!苏轼笔下的历代人物是这样的
然而苏轼认为工具性的“术”要服从价值性的“道”才有意义,道术结合才能成功。这集中体现在《诸葛亮论》。虽然自杜甫以来,诸葛亮的形象开始了英雄化的建构,但是苏轼依然实事求是地指出了诸葛亮的不足:“仁义诈力杂用以取天下者,此孔明之所以失也。”苏轼认为,道义正当性正是刘备取天下的“王牌”,但是诸葛亮的一些...
韩非学说的秦国应用:术治与法治完美结合,千年后苏轼道出其弊端
韩非的答案却出人意料:还是不行。这是因为,申不害的“术”与商鞅的“法”都还不够完善。申不害的术治,强调职权分明:“官吏们处理政务不能超越职权,职权外的事务即便是知道也不能插嘴。”韩非以为,处理政务不能超越职权是对的,但职权外之事不能评说——这就意味着不要举报他人过失。在治理天下时,国君需要“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