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道家和道教根本就不是一回事,二者之间有什么不同之处?
后来有了道教以后,把老子变成了太上老君,变成了道德天尊,成为教主,又把《道德经》变成《道藏》的首经,把它宗教化了。但道家和道教又有共同点,它们都以“道”为宗旨,为归依,都“尊道贵德”、“清静无为”。两者又不同,如生死观不同。老子、庄子都认为生死顺其自然,没有讲长生不老。老子书里讲“死而不...
少内耗,做自己的匠人
我真的建议那个地方,能够成为死亡教育的场所。因为最近也刷到一个育儿专家在谈一个14岁孩子的生死观,他是两个著名高校教授的孩子,却活得很累,质问大人们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他说,人是不是早晚会死,既然该玩的都玩了,再怎么读书也超越不了爸妈,而爸妈活得并不幸福啊,往后要再生个孩子还像自己这样令人操心,干...
远见丨“向死而生”,当代人拥抱有责任的生死观
《道德经》中说“死而不亡者寿”,长期以来,很多人的认知观念中,都有“谈死色变”的思维惯性。医疗人文学者、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教授王一方讲述了这样的例子——他在课堂上问新入学的新生们:人生不可避免死亡,无外乎快死、慢死和猝死,同学们希望哪种方式迎接死亡?竟然有一半的人选择“猝死”,因为“理论上,痛...
儒释道的生死观,看过后,那些悲观厌世的人都想开了!
一.道家生死观:道法自然,顺其自然道家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哲学,以老子为鼻祖,《道德经》为经典。道家追求自然之道,讲究“无为”,所以对于生死,道家也认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反对“悦生恶死”,提倡“生死齐一”。但是,这和道家的贵生思想并不冲突,继承了道家老子思想的道教甚至把长生不老当作追求的终极理想和...
道教的生死观
道教的生死观内容摘要:根植于中华文明的道教信仰,在其产生与发展的历程中,也形成了一套自成一体、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生死观念。道教是以春秋时期道家的思想为基础发展而来的,老子与庄子被奉为道教的代表人物,《道德经》和《庄子》也都被道教奉为经典。道教信仰自始至终都很重视人的肉体生命,抱着“我命由我不...
归根复命,死而不亡者寿,道教的生死观!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www.e993.com)2024年11月24日。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道德经》第十六章一、生死自然就像一株大树,在自然的状态下,花叶凋零,果实落地,最后都是复归于泥土,滋养大树的根...
《道德经》可以反复翻阅
《道德经》可以反复翻阅原标题:《道德经》可以反复翻阅本期连载:《白说》长江文艺出版社白岩松著央视资深新闻人白岩松继《幸福了吗》、《痛并快乐着》之后的全新作品,一部“自传”式的心灵履历。通过近年来于各个场合与公众的深入交流,以平等自由的态度,分享其世界观和价值观——...
中观见与道德经
第二《道德经》思想老庄思想颇不同(天道人谋)/生死观不同/常、无常观不同/“道”不同/治国观念不同/老庄不同思想的总结/《楞伽经》与《金刚经》也不同/佛门无我故无常/《楞伽经》中的“常”/如来藏/七识/于二乘不说一乘法/《金刚经》中不同的“常”/初祖与六祖的传法不同/初祖传法/六祖传法/藏...
《黄帝内经》对道家思想的诠释与践行
《道德经》“虚静”观对《黄帝内经》的影响在《道德经》以“道”为天地之本的同时,又赋予了“道”诸多的属性,其中以“虚静”为核心。《道德经》一方面谈“道生万物”,视道为天地生成的本根,另一方面,又在《道德经》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其中的“有”即是道,是化生宇宙天地的本根,而其中的...
传说中的鬼也会死? 最后变成的东西出自《道德经》
也就是说,鬼死两回变成希这种东西,也经发不出任何声音了,而希死后变成夷,就连形态都看不见了,完全消失了,所以夷之后就没有了,大概是完全被自然分解了,不复存在了。这个理论还是非常有意思的,挺符合中国古老道家的生死观念,也算是另一种形式的轮回,人死后最终无论肉体和灵魂,都会回归大自然,其实最早鬼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