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泰:有独立自由的个体精神,然后才有文学
1904年林传甲的《中国文学史》,只讲诗词,不提小说。1918年谢无量的《中国大文学史》,也主要讲诗词,仅涉及小说几句。应该说,这种备受诟病的史观,也有它一定的道理。中国古诗词,没有人不知道。古小说则不然。鲁迅“钩沉”,多觅自史官所录,序说“惜此旧籍弥益零落,又虑后此闲暇者尟”,可以想见荒冷。诗是个体...
中国当代文学史的“文坛三公案”
胡适的相关观点在俞平伯1923年出版的专著《红楼梦辨》中得到了进一步的确认、深化与展开,该书提出的所谓《红楼梦》“自传说”“忏情录”“怨而不怒的风格”“钗黛合一说”“色空说”“脱胎说”等,以及“自然主义写真”“文学的眼光”和可以用胡适的所谓“实用主义”定义的烦琐考证等,都深深铭刻着胡适的印记,由此...
...西方历史主义观念的诠释——兼论其对唯物史观输入传播的中介作用
一方面,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保尔·巴尔特等重新夸大主观意识的作用;另一方面,‘青年派’指责唯物史观忽视‘人’的单个意志。有鉴于此,恩格斯提出历史合力论,从根本上批驳错误思潮,进一步凸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54)田鹏颖、沈鋆星:《恩格斯历史合力论的思想精髓与当代阐释》,《思想...
《从家国到家园:南开往事》新书分享
该书思路开阔、穿越时空,兼顾真实性与文学性,以大量史实还原岁月现场,书写了种种血与火、欢与悲、泪与歌、初心与宏愿、爱国与担当的故事。同时,构筑了一个花开花落、人来人往的斑斓艺术长廊,从中可以领略到南开大学成立百余年来,严修、梁启超、张伯苓、胡适、梅贻琦、张彭春、周恩来、张学良、曹禺、陈省身、杨振宁...
近代社会转型中的词学流变
因而,对于这一时期词体文学发展和变化的研究,具有学术和民族文化的双重意义。朱惠国教授新著《社会转型与晚清民国词学流变》,通过翔实的文献考辨和精湛的理论阐证,从词人、词学观念和词学活动三个方面,对晚清民国词学进行了完整、明晰的呈现,直击晚清民国词学发展演变的关键环节。文史互彰词坛风气的三次改变文学...
桑兵| 从眼光向下回到历史现场:社会学人类学对近代中国史学的影响
民俗学研究对于新文学的积极作用,主张平民立场的胡适肯定较多,对于历史学却很少表示意见(www.e993.com)2024年11月10日。在这背后,他和傅斯年都对建设民史缺乏热情,至少反映出部分联系。其中之一,就是两人都不以唯物史观为然。胡适主张科学方法,傅斯年宣称史学就是史料学,都强调拿证据来,尽管他们呼吁尽量扩充材料,并且不受书本的局限,用历史主义的...
罗志田 | 故事眼光下史学的转向——“古史辨”对中国现代史学的推动
胡适在1921年曾明确提出他的“古史观”,即“现在先把古史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将来等到金石学、考古学发达上了科学轨道以后,然后用地底下掘出的史料,慢慢地拉长东周以前的古史”。这大体就是胡适讲中国哲学史时的断代主张,其“先把古史缩短二三千年”一语,非常鲜明地表出了“截断众流”的意思。
《新青年》如何唤醒新青年 | 特别报道
开启了“新文学”的时代1917年1月,《新青年》第二卷第五号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开启了新文学革命的序幕,白话文运动由此开始。胡适认为要改良文学形式,并开始思考语言改造问题,认为文言文已经不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必须对其进行革新,因此在文中提出文学改良的“八不主义”:“一曰须言之有物;二...
郭震旦 | 古史辨:现代中国史学的记忆之场
如所周知,胡适深受赫胥黎和杜威的影响,二人堪称胡氏的思想导师,而赫胥黎恰恰深受笛卡尔影响。顾颉刚又拜胡适为师,他研究历史的方法深得胡适真传。正是笛卡尔——赫胥黎、杜威——胡适这样一根思想链条,为顾颉刚提供了“批判的武器”。1923年5月,是值得中国史学永远铭记的一个时间。《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的发表,记录...
陈其泰 刘永祥:史学视角下传统文化的现代元素
“自东汉至清初,皆用古文学,当世无知今文为何物者。至嘉庆以后,乃稍稍有人分别今古文之所以然。而好学深思之士,大都皆通今文学。本编亦尊今文学者,惟其命意与清朝经师稍异,凡经义之变迁,皆以历史之理解之,不专在讲经也。”夏曾佑跟前人不同之处在于:他将“经义之变迁”即三世说之类,同西方进化史观强调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