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为什么不自比张良?
至于那个老人故意考验张良,然后赠《太公兵法》的故事,经苏轼推测很有可能是假的,他在《留侯论》里直言其实老人是考验他的耐心,小不忍则乱大谋。这个故事,本质上就是韩信胯下之耻的翻版。而刘邦与项羽之间的较量,就是能忍者战胜不能忍者。经过了这些事情之后,张良变得成熟,要借助起义军这个杠杆,来实现灭秦大...
专访高明勇|留坝三问:如何从张良寻找“能量场”
对于张良,不仅是智足决疑,量足包荒,更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一句“英雄神仙”,道尽世人的敬重。李冰父子之于都江堰,管子之于淄博,张良之于留坝,“文化原生”的承载都是在具体的“人”身上,人的智慧展示,人的历史功绩,人的千秋评说,一个人,与一座城之间的渊源与传承,皆在于此,比照三座城,对应三个...
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他的一生是怎样的?他的性格又是什么样
正如苏轼在《留侯论》中所指:“张良辅佐刘邦灭秦楚、兴汉室,只‘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张良亡匿下邳时,偶遇黄石公,圮桥纳履,三次将鞋子扔至桥下,后又三次相会桥上,考验他能否以“忍”做事、以“信”做人,故而将《太公兵法》传给张良,为他日后实现其人生价值奠定了基础。秘书工作也是如此,不仅需要掌握...
如何为领导办事,这是一件极为微妙的行为艺术
张良、陈平却劝道:“目前汉军处境不利,咱们不能禁止韩信称王。不如趁机册立他为王,让他自己镇守齐国,以防变乱发生。”刘邦这才幡然醒悟,故意骂道:“大丈夫平定了齐国,就做真王罢了,何必做个暂时代理的王呢?”于是派遣张良前往,册立韩信为齐王,征调他的军队攻打楚军。从表面上看,“临危称王”事件虽以韩信的...
文史丨不是无的放矢、为评而评!苏轼笔下的历代人物是这样的
而苏轼在《留侯论》里用“能忍”脑补了二者的因果:张良博浪沙击秦,是行险侥幸之举,是不能忍,所以作为高人隐者的老人才故意锻炼张良的忍耐力。苏轼再次将能忍与不能忍提高到是否有大格局的高度:“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
350亩!徐州又一山体公园即将开放!
张良文化张良,字子房,与萧何、韩信并称“汉初三杰”(www.e993.com)2024年11月8日。公园人文景观注重突出张良文化建设,通过对张良文化的深入挖掘,精心打造张良文化新景点,并结合对子房山原有人文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形成串联全园的张良文化脉络。在公园东入口建设“留侯隐舍”建筑群落,以苏轼散文名作《留侯论》开篇,徐徐展开张良的生平画卷。
【文史英华】三苏文艺创作解读(三)‖翟晓楠
《留侯论》是苏轼于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应“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制科考试时所上的一篇史论文章。张良作为汉朝开国元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辅佐高祖刘邦统一天下,后封于留,故称留侯。因此本文以“留侯”为题,讨论张良成就事业的原因。文章一开始就立论,指出忍与勇这两个对立统一的命题。苏轼认为“古之所谓豪杰之...
读《留侯论》有感,苏轼如何总结张良成功秘诀?
留侯论此后的评论家针对此文纷纷给出评价,“此文若断若续,变幻不羁,曲尽文家操纵之妙。”、“忽入忽宾,忽浅忽深,忽断忽接、而纳履一事,止随文势带出,更不正讲,尤为神妙。”《评校音注古文辞类纂》全文就张良在桥上遇见黄石公“纳履受书”这一传说加以评论。过去一般认为张良后来之所以能够协助刘邦用兵...
9.9 苏轼 |《留侯论》
张良暗杀秦始皇,辅佐刘邦,运筹帷幄,一般给人的印象是非常英武的肌肉男吧?但是据司马迁《留侯世家》记载,张良的外形可能偏女性化。因为司马迁的这句话,从此之后,张良的画像就都比较女子气了。张良像这就让人很难理解,为什么这样英武、有雄才大略的人长得像个女人呢?苏轼就在《留侯论》中对这一疑问做了解释:张良...
原创|苏轼与《留侯论》||作者:董铁中
《留侯论》的主旨在于阐发“忍小忿而就大谋”,为使论点具有说服力,作者引证史实,抓住留侯能忍这一主线,阐明张良能忍的效果是助高祖成就了帝王大业。同时还引用了郑伯肉袒迎楚,勾践卧薪尝胆等善于隐忍的正面典型,以及项羽、刘邦等不能隐忍的反面事例,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发挥。《留侯论》气势俊逸奔放,虽只有短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