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小平谈赤脚医生与中国乡村的现代医学
随着药品生产和供应能力的提升,以及政策导向,整个七十年代药品价格在逐步地下降,1971年药品零售价格已经是1949年的五分之一了。药品的生产和供应归根结底涉及技术进步以及制度安排这两个核心的因素。相比而言,制度安排的作用或许更重要一些,特别对于我们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在赤脚医生之前,农村已有的卫生员是些什么人?
“免费医疗”可行还是幻想?且看赤脚医生与社会主义医疗体系经验
时间回溯至20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是一个物质匮乏、医疗资源极度紧张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赤脚医生这一群体应运而生,他们凭借简陋的医疗设备和满腔的热情,为广大农村地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医疗变革。赤脚医生,顾名思义,即是没有经过系统医学教育,但掌握了一定医疗技能的乡村医生。他们通常是由当地农民经过短期培训...
赤脚医生:一支看病不要钱的医疗队伍,医疗服务整整温暖中国20年
首先,赤脚医生们不辞辛劳,致力于为当时占据中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提供基础的卫生健康服务。正是有了他们的辛勤付出,六七十年代间,中国人口的平均寿命才得以显著提升,从48岁跃升至67岁,这无疑是赤脚医生们的不朽功绩。其次,我们的努力使得农村新生儿与孕妇的生命安全得到了显著提升,儿童夭折的阴影也日渐远去。想...
专家批评赤脚医生水平低,只能治疗常见病!怎能忘记他们的贡献?
回溯至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农村医疗资源极度匮乏,专业医生数量严重不足,医疗设施简陋,加之交通不便,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尤为突出。在这一背景下,赤脚医生应运而生,他们大多出身农民,经过短期培训后,带着简陋的药箱,穿梭于田间地头,成为农民健康的守护者。他们的工作不仅限于治疗常见病,更重要的是,他们通...
难忘的“赤脚医生”
难忘的“赤脚医生”文|贾善耕当年我在村里读小学的时候,农村的医疗条件可以说是非常简陋。每个村有一个卫生室,卫生室里有一个赤脚医生,说是赤脚,其实他是穿着鞋的,只不过用这个来比喻他们是走向田间地头的老百姓的医生而已。当时在大队部的旁边有两间房子,坐北朝南。屋里摆着一些瓶瓶罐罐和一些晒干的...
《七十年代》续集出版:青春的岁月过去了,犹如水消失在水中
孙立哲、张炜、于坚、格非、秦晓、阿来、汪晖们的七十年代,任何人都不会拒绝了解(www.e993.com)2024年11月7日。由于健康的原因,査建英笔下的“弄潮儿”孙立哲的《赤脚医生》并非由其本人执笔,而是在经过了他的同意之后,综合相关回忆、录音材料和当面采访的记录等材料整理、编辑而成。尽管如此,这仍然是续集中最为精彩的文本之一(篇幅也最长),作为...
时代关键词丨健康篇:从35岁到78.6岁,人均预期寿命提高一倍的秘密...
农村合作医疗全面开花。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末,全国的赤脚医生数量达到150多万名;合作医疗的覆盖率从1968年的20%上升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的90%;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我国创造性的用20%的合作医疗费用支出将80%的人口纳入了医疗保障范围。1990年,20岁的李发从加入合作医疗点。但这时,也是农村医疗运行面临...
额尔瑾:拿“赤脚医生”和“当代游医”比,真的好吗?
赤脚医生,一年到头大队补贴工分1700分(每天工价0.7元),参加集体劳动不得少于200个劳动日,半医半农。时值“双抢”农忙季节,要参加生产队劳动,中午想和社员一样休息一回都难,不是中暑的就是腹泻的,还有生疖子的、感冒的病人等着你去治疗。只想好好地睡个觉都成了奢望。那时社员看病虽然是免费的,拿点药片5分钱...
建德有个“赤脚医生” 53年坚守“1元”诊所
"我不能算经济账”,吴光潮每次收取的一元钱,包含诊断费、挂号费、药费,从1983年至今,从没有涨价,他给村民拔牙齿、针灸、拔火罐、草药都不需要钱。而之前的六、七十年代,他仅收取1毛、5毛钱。虽然村里早先每年有8000元、后来的3万元补助,对于他来说根本不够,经常自掏腰包贴钱给村民。陈仙妹,一个年长...
“赤脚医生”40多载不改医者仁心
76岁的廖根金是婺城区箬阳乡周坞村的赤脚医生。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为解决农村缺医少药的问题,毛泽东号召“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随后,全国农村出现了一大批经过短期速成培训,半农半医的卫生人员,他们为广大农民提供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被称为“赤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