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经济战”:抗战初期上海市民的日常生活
为了满足职工日常生活所需,中共领导的群众组织“保联”为关心职员生活,发起筹组职工消费合作社。筹募股金,得到广大职工的热烈响应,参加社员达400多人,实收股金5600余元。合作社以批发价购进各项生活用品,以低于市场的零售价格转销给社员,如市场上难以购得的大米、煤球等生活必需品,合作社即以比市价低5%一10%的价...
七十年代五十元月薪和现在的七八千元相比,哪个更富裕?
生活方便的代价是金钱成本的进一步上升。一杯普通的奶茶要二三十块,一顿普通的外卖餐费也要三四十。加上房租,月收入七八千元也显得捉襟见肘,堪堪养活自己,一年下来也未必能积攒什么有效结余。在现代社会,这笔钱的购买力,真的就那么回事。不知道在这个时候,这些人是否会想到七十年代的前辈,仅靠五十块钱就能...
有人问:七十年代的五十块钱工资与现在七八千工资比哪个更富裕?
在七十年代,50元虽然数额不大,但在当时的经济条件下,已经能够保障一个普通家庭基本的生活需求,甚至还能有所剩余。而现在的七八千元,在一线城市中,勉强能覆盖房租和日常开销,想要有所剩余,生活得宽裕一些,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这两个数字背后,反映的是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也揭示了物价上涨和生活品质提升之间的...
民国档案|民国一位高层官员的日常开支与收入管窥
从1937年7月至1939年下半年,年均物价涨幅为40%-50%,至1941年底,涨幅高达160%,至1944年,涨幅超过300%。1934年11月,王氏在南京美丽川菜馆宴请何辑五等5人,花费9元,人均1.8元。1935年7月,在上海国际饭店宴请何应钦等4人,消费30元,人均7.5元。1942年4月,王氏在重庆俄国菜馆宴请宋述樵,两人消费100元,人均50元。
邵义:费雪货币论述与清代北京虚数钱计物价
《满文奏折》中还有一些康熙四十年代粮价的记录。例如,四十三年,京城的1仓石老米价格为1.4两银子,1斤面粉价格为22文;四十九年,老米价为1.15两,面粉价为24文。由此可见,四十年代的京城粮价与五十年代大致相同。《满文奏折》第4068号涉及步军统领衙门拿获在通惠河上偷窃老米的罪犯一事,具奏日期不详,具奏人是...
拼多多卷死美国一元店
99美分商店的定位就是下沉市场,他们把商品做多、做宽,涵盖日常生活用品、新鲜蔬菜、食品等,且绝大多数商品只卖99美分,开创了“单一价格”的零售概念,极大程度的满足了低收入消费群体的购物需求(www.e993.com)2024年11月24日。从加州起步,99美分商店一路把店开到亚利桑那州、内华达州和得克萨斯州。
想起了60年代的日子李志豪
票证虽然给居民日常购物带来不便,但好在物价稳定,数十年不变,也没有哄抬物价、假货诓人的现象发生。以下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广州市的物价(其实全国物价都差不多):油炸鬼——0.04元/条,牛脷酥——0.08元/个,松糕——0.05元/个,面包(茶包)——0.05元/个,酥皮面包——0.06元/个,盐——0.15元/斤,白糖——0.78...
五十年代日本扫黄行动的上色彩照 战败后在道德沦丧中逃避现实
由于战争日本遭到了严重破坏,日本的经济处在崩溃的状态,同时农业歉收,粮食减产,也没办法如侵略时期一样从海外进口粮食。日本国内物价飞涨,黑市横行,政府根本无力控制物价,向居民配给的食物远远不够。通膨压力下货币贬值,人们更多的以物易物。而对于很多失去了生活来源的日本女性来说,自己的身体便成为了易物的主要手段。
混沌的货币乱相?恼人的物价怪圈?听听金融前辈学者是怎么说的
书中还为我们展示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经济图景,揭示了在改革开放初期,新旧体制并存而相对混乱的市场状况下的一些社会问题。一是物价怪圈,1988年的物价系列性调整,生活资料涨价,生产资料涨价,原材料涨价,成品涨价。互相牵动,互相影响,恶性循环。于是人心浮动,抢购囤货成风,毕竟在物价上涨的预期之下,早买等于赚钱。
50年代知识分子生活很清苦?看到他们的工资,才明白事实并非如此
五四时期,担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先生,在当时属于全国的高级分子之一,相当于建国后的1500块人民币,现在的1500元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可能不算多,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物价水平的飞涨,当时的1500元在今天不算一回事,但在当时,完全可以支撑一家六口人一年的基本开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