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览群书:南开的那些年与那些人
他是一棵“常青树”——74岁时,他率先在中国的大学里开设《发展经济学》课程;86岁时,他才从南开大学的讲台上退休;88岁时,他写出了贯通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的著作《人性谈》;90岁时,他翻译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成为十多年间连印16次的学术畅销书;100岁时,他完成了27万字的自传《期颐述怀》,...
《博览群书》杂志:张静:未应磨染是初心
那是一个怎样难忘的场景啊!不过30年来国内社会也发生了不少变化,叶先生所盼望的是这些学生仍能保有当年那一份充满理想和追寻的纯真的本心,所以写下来“未应磨染是初心”的诗句相赠。“磨染”是有出处的,《论语·阳货》:“子曰:‘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翻译过来就是:不是说坚硬的东...
与李霁野译《四季随笔》新版的一点联系
该书是李霁野上世纪四十年代给青年学生的几次谈话稿集成,针对青年特点,内容丰富,态度又异常恳切,文字保留了谈话特色。把自己的观感告诉朋友,他们说,你该写篇介绍文字,让更多青年人都来读这本书。我草成一纸短文寄给《博览群书》杂志。事后一想,可否让李先生也知道青年们对该书的喜爱呢?我便又抄出一份,直接...
光明日报博览群书:他协助袁世凯构建直隶省教育体系,重读他的中国...
即使是新教徒在传教布道的同时也推行扫盲和禁吸鸦片等社会责任,这一切也无法排解中国人对其自然产生的抵制情绪,且处于腹地的山西更是相对闭锁在中西文化交流上所持的态度相对保守,加之初出茅庐的传教青年对未来困难缺乏思考和准备,以致语言不通而导致传教只得依靠当地请翻译的局面也持续了很久...
纪念柳鸣九:他是翻译萨特的人,却没有抹去萨特的名字;他是钱钟书的...
尽管生前有诸多成就,但柳鸣九还是认为,自己“智力水平中等偏下”,不像钱钟书那样有博览群书、过目不忘的本领。因此他总有一种紧迫感,“总觉得穷我一生都不可能达到终极的尽头”,所以只能“以勤补拙”。他一边在家中贴上纸条告诫自己“多一本少一本,多一篇少一篇,都那么回事”,一边过着没有节假日、星期天的书斋...
红星专访丨86岁翻译家王家湘:翻译界的乱象,不是一下能解决的
例如赫斯顿和伍尔夫虽然同为女作家,但前者自幼生活在美国原生态黑人社区,听着黑人民间故事长大,而后者出身于英国上层社会,家学深厚,博览群书,思想见识超群(www.e993.com)2024年11月22日。不同的成长经历和文学素养反映在两人不同的文字风格上。批判翻译界浮躁:要对语言有敬畏之心在评选鲁奖的翻译奖时,凡是有人译过的书再译,就不能参评,...
专访|译者姜乙:我如何翻译茨威格和黑塞
姜乙:翻译时,可能需要采取比较综合的方式。有时直译,有时意译,有时断句,有时保持长句的张力和紧张度。澎湃新闻:你翻译了《人类群星闪耀时》《悉达多》和《德米安:埃米尔·辛克莱年少时的故事》,选择一本书来翻译时的标准是怎样的?翻译一本已经译介了很多次的名作,是否也要面对来自原作者本身的名气的焦虑。
翻译家郑克鲁:钻研一生,他只给自己评“良”
相关专家期待一个新译本的出现。就在此时,上海译文出版社从法国伽里玛出版社得到了“唯一法译中全译本”的授权,希望郑克鲁先生从法文原著重新翻译这部书。可是对于如此专业论著的翻译谈何容易。《第二性》上海译文出版社《第二性》所引用的材料丰富翔实,论证相当严密。波伏娃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她的生物学知识达到了...
郑永慧:“拥有读者最多的一位翻译家”
不仅译作等身,郑永慧先生对于翻译的质量更是精益求精,深厚的文学造诣和炉火纯青的写作功底使老先生做起翻译工作来得心应手。据郑若麟先生回忆,父亲翻译时不打草稿,往往先在脑中深思许久,下笔便一气呵成,但几乎没有不当之处,篇篇堪称精品。译笔入神之功源于博览群书之力,郑永慧先生家中藏书众多,其中以法语文学作品...
文学批评家、翻译理论家乔治·斯坦纳去世,享年90岁
出生于富庶犹太家庭,以德语、法语、英语为母语,文学批评家、翻译理论家斯坦纳自称“中欧人文主义者”:对古典文化和欧洲文学语言如数家珍,会多门语言,博览群书。他主要研究的领域涉及语言、文学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犹太人大屠杀的影响。英国小说家拜厄特(A.S.Byatt)曾把他描述为“一位来得太晚的文艺复兴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