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社会思潮》英文版外译即将启动
1996年,《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出版,2024年8月,本书第三版英文版外译获得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立项。《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由高瑞泉教授主编,在写作上既简明扼要又言简意赅,同时具有哲学的深度。自1996年出版第一版之后,就引起学界高度兴趣和重视,多所高校、多种专业把它当作研究生课程指定参考资料。第...
最高水准!37本标志性学术力作 |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现代化进程中的“乡土中国”的社会变迁将经历现代化变迁之后的乡土社会理解和解释为具有“后乡土性”,主要是基于当下中国乡村社会的特质和基本性质而言的。后乡土性的意义是,乡村社会在经历现代社会转型与变迁之后所显现出的乡土性特征,亦即转型与变迁之后的乡土性。乡土性的转换突出地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首先,封...
究竟能不能尊称杰出女性为“先生”?
1866年罗存德(WilhelmLobscheid)在《英华字典》(EnglishandChineseDictionary)中将英文词汇mistress翻译为“女先生”;波乃耶(J.DyerBall)在其著作《粤语速成》(CantoneseMadeEasy)中特别强调中文“先生”概念适用于所有性别。艾约瑟(JosephEdkins)在《上海方言词汇集》(AVocabularyoftheShanghaiDialect)...
青年圆桌丨跨国视野下的城市治理与文化互动
这一翻译争论反映了跨文化交流中常见的挑战:重要的专有名词往往无法一蹴而就,它们需要在文化背景、历史脉络以及社会习惯中经历长期的讨论与调整,才能达成更准确的理解。万雪梅(江苏大学):作为一名英语系教师,我常常面临将中国特有文化词汇翻译成英文的挑战。在这方面,直接使用拼音是一种有效的方式。例如,琵琶和二胡的...
读书| 从“社会”的传入看近代中国变迁 ——读《“社会”的发现》
英文中的"Society",就是从晚清开始渐渐出现在国人面前的;经过一段时间的提炼,最后固化为"社会"一词,成为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用语。那么,中国自身语境中有没有"社会"这个词语呢?"Society"一词传入中国经历了什么过程又带来哪些巨大的变化呢?这本《"社会"的发现》一一给予了回答。
从“社会”的传入看近代中国变迁
■贾登荣从1895年到1925年的这30年,被学者们称之为近代中国的转型期(www.e993.com)2024年11月29日。在转型时代,西方的新思想、新知识、新观念,不断通过各种渠道传入中国,随之传入的还有大量新的词汇。英文中的“Society”,就是从晚清开始渐渐出现在国人面前的;经过一段时间的提炼,最后固化为“社会”一词,成为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用语。那...
“远东”和“泰西”的碰撞:中国现代化史的多重面向
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的历史面向,揭示的是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变迁的剧烈进程,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等是常见的观察视角。如果深入到现代化的内在层面,现代性现象是不能回避的。人们通常认为,现代化不仅是一种经济社会变迁的外在呈现,还有作为其发展结果和内在特性的现代性问题。同样地,对步入现代化和全球化历史进程...
杨国强谈二十世纪初年中国的社会、政治和文化
华东师范大学思勉研究院杨国强教授常年致力于晚清知识分子与中国近现代社会变迁史的研究,从最早的著作《百年嬗蜕:中国近代的士与社会》,到后来的《晚清的士人与世相》,再到早几年的《衰世与西法:晚清中国的旧邦新命和社会脱榫》,以及最近出版的《两头不到岸:二十世纪初年中国的社会、政治和文化》,有一个一以贯...
世界古典学大会丛书展示:北大社“西方古典学研究”丛书
涵盖哲学、文学、历史、法学等多个学科领域,集合海内外从事古典研究的知名学者,服务于国内古典学教育的教学与研究,出版最前沿的原创研究成果,以忠实引介西方古典学研究传统为原则,致力于为古典学研究者和对古典学感兴趣的读者搭建一个交流平台,第一辑共出版30种图书,囊括的作品类型包括原创著作、学术翻译、影印英文参考...
消费社会未来将去向何方?
在日本,当下有一个词非常火,这个词叫“Wellbeing”。这个词很难用中文准确翻译,其实是两个英文单词连在一起,Well和Being,就是活着,好好地活着。这是一种长期稳定的社会安宁、生活保障的状态。身体健康、有自己的生活目标,社会对性别、年龄、残疾、种族充满包容,有非常好的自然环境,有足够生活的金钱。这种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