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的人文地理科普,解读必读经典《水经注》,沉浸游览母亲河!
这里有刘兴诗老先生结合《水经注》作出的当代译解,让小读者在学习经典的同时,了解知识在形成的过程中,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里既包含了一代代文人学者的努力,也寄托着人们的美好寄托:郦道元说:“河自蒲昌,潜行地下,南出积石。”意思是,黄河发源于昆仑山,后流进蒲昌海并变成了一条地下河,后从积石山“冒”了...
田晓菲 | 帝国的“蓝色公路”: 《水经注》的空间想象
有意思的是,根据《隋书·经籍志》的记载,郭璞也曾为《水经》作注。我们应该把这些或在前或在后的非儒家经典注疏视为郦道元《水经注》的语境。在众多典籍中,郦道元选择一部地理著作为之作注,无疑与其个人对地理议题和现实问题(相对于仪礼或哲学话题)的兴趣有关;至于他选择《水经》而非《山海经》,后文会加以分析,...
洞天寻隐·罗浮纪 | 苏远鸣:罗浮山宗教地理研究(五)双山
不过一些现代作者依据《山海经》和《水经注》推断番和禺两座山的名字是较晚才出现的,目的是解释城市的名称。他们的论点并非毫无价值,但是并不能改变当地居民对于这个名称的民间词源(如果可以称之为词源的话)的普遍认同[385],这种观点也引起了地理意义上的偏差,毕竟番和禺这两个词并列在一起不构成有任何意义的表达。
昨晚,《典籍里的中国》播出“四大名注”之《水经注》
然而,其他三部原典赫赫有名,自带光芒,注释只是锦上添花,惟有《水经注》完全取代了《水经》原著,后人只知《水经注》而不知《水经》。《水经》是三国时期一部有关水道的专门著作,仅一万多字,记录了137道川流,极为简略,又多谬误,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决心以批注的形式匡正全篇,于是为《水经》一书撰写注文,是为《水...
《水经注》:百川千流念家国(子曰诗云)
这就是《水经注》,成书之后命运多舛:先是经历了50多年兵荒马乱,好不容易挨到了隋朝,国家才予以收藏;又经过了500多年,此书才从手抄本过渡到印刷本;但当它第一次被印刷出来时,已经残缺不全了;又经过7个多世纪,在许多学者的接力校勘后,才基本上恢复了本来面目。
探秘《水经注》里的“画石山”
关于贺兰山岩画,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中便有记载:“河水又东北历石崖山西,去北地五百里(www.e993.com)2024年11月14日。山石之上,自然有文,尽若虎马之状,粲然成著,类似图焉,故亦谓之画石山也。” 作为我国北方岩画的杰出代表之一,贺兰山岩画在世界岩画家族中有着重要地位。这里的岩画数量众多、分布相对集中,除了有大量...
“脉水寻经”——谈《水经》与《水经注》
北魏郦道元撰写的《水经注》是我国古代以水道为纲记载区域信息的重要典籍,厘清每条河流从源头到河口的情况,同时记述水系内的相关史地信息,对其研究发展为专门的“郦学”。本版三篇文章“脉水寻经”,为读者介绍《水经注》的成书源流与当代意义。《水经注》以平实的语言,记述了当时主要河流的具体流路,并记载周边的山川...
《水经注》:百川千流念家国
这就是《水经注》,成书之后命运多舛:先是经历了50多年兵荒马乱,好不容易挨到了隋朝,国家才予以收藏;又经过了500多年,此书才从手抄本过渡到印刷本;但当它第一次被印刷出来时,已经残缺不全了;又经过7个多世纪,在许多学者的接力校勘后,才基本上恢复了本来面目。
在地理与文学之间——《水经注》中的志怪故事
概言之,《水经注》中因地系事,故事源自当地人讲述(或记载)的当地之事及本地的地记,每一条传说与异闻都具有典型的地方性,令故事有了最大限度的“真实”,完全可为《水经》之注。作为地理著作,《水经注》的重心是地景地貌,志怪故事是为了介绍、解释、描绘地景,因其如此,故事中往往有景物描写,简短故事具有了诗情...
论郦道元《水经注》的地名学贡献
摘要: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了1.5万个地名,其中对1052处地名作了渊源解释,既涉及到自然地理部门的因山为名、因水为名等十项种类,也包含了人文地理部门的人物地名、史迹地名等十四项类别,不仅引录了前人的规律性认识,而且还进一步归纳了一系列关于地名命名、更名的精辟见解,有些论述已上升到地名学理论的高度,并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