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阅史料,看看我国古代的活字印书法是如何操作的
沈括《梦溪笔谈》:“庆历中,有布衣毕昇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线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腊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面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一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张明:雕版印刷的美学特征|古籍|线装书|印刷术_网易订阅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到了宋开宝四年(971),宋太祖敕高品、张从信往益州(今成都)刻印全部5048卷的《大藏经》,雕版13万块,十三年后的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版成进上。由此,雕版印刷发展到全盛时期,将大量的人工从枯燥的抄写里解脱出来。倘若实地观摩一下雕版印刷的全套工艺...
作为文脉赓续载体的版本--理论-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随着雕版印刷术的发展,版印书籍蔚然成风,宋代沈括《梦溪笔谈》云“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是目前可知的“版本”一词的最早出处,也从侧面反映了五代以后雕版印书之盛。雕版印本一般称为“刻本”。刻本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古书原有的装帧方式,即由卷子装逐渐发展为册页...
徐克伟 | 日本江户兰学翻译中的汉文与汉学
“译有三等”,即三种译词方法,其中“翻译”“义译”即意译,“直译”即音译;无论哪种翻译,在纯汉文的作品中自然使用汉字表记,地名(“西洋诸国名”)等音译词主要采用“汉人所译”,即明末来华传教士的汉译西书及受其影响下的相关作品[27];至于意译,要说明的是,完全的创译是很少的,主要是袭用中国典籍的相关...
史金波:宋辽夏金时期的文物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元祐党籍碑》原刻于宋崇宁三年(1104),宋徽宗书,刻石置于文德殿门东壁。碑文列司马光、苏轼等309人为奸党。后蔡京又自书颁行各州军立石,后石碑多毁。今广西有两碑传世,一在桂林市龙隐岩石壁间;一在融安县真仙岩内,具有重要史料价值。在河南省新乡市又有《大观圣作之碑》,徽宗瘦金书,蔡京行书题额。河南...
中国历史上的古籍整理工作
印本(含刻本、活字本、石印本)时代印刷术出现于唐代初年,当时只用于印刷佛经、日历等世俗读物(www.e993.com)2024年11月7日。《梦溪笔谈·技艺》载:“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冯瀛王即冯道,五代时人,曾倡议国子监校定“九经”,组工雕印,此为官家刻书之始。版印书籍不仅能够将典籍化身千百...
《中国印刷史新论》从技术角度解析印刷史 用实证跨越语言陷阱和...
中国是印刷术的故乡,也是印刷史的故乡。宋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毕昇发明活字印刷的情况,起首即说:“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像沈括这样对印刷史抱有兴趣的著作者,后世代有其人,他们会随笔记录与印刷相关的所见所闻,但古代中国一直未能产生一部全面系统...
趣说古籍|提问达人唐小宝探秘古籍“版本”那些事儿
沈括《梦溪笔谈》卷一八: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非雕版印刷的书籍,就称写本、藏本,而非“版本”。这与我们后世的“版本”概念是有区别的,我们现在所称的“版本”范围要广泛得多,它不但包括刻本,还包括写本、活字本、套印本、插图本、石印本等等各种形式,是...
“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选题内容简介-光明日报-光明网
《梦溪笔谈》是以笔记体裁形式写成的科学典籍,全书总计30卷,分成17类,609条。内容涉及天文、历法、气象、数学、地质、地理、物理、化学、医药、生物、建筑、冶金、文学、史学、音乐、艺术、财政、经济等,是一部集前代科学成就之大成的巨著,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在世界科学史上也享有很高的声誉。87....
“活版同一性”印证活版印刷术起源中国-光明日报-光明网
北宋学者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曾这样记载毕昇的印刷细节:“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这段话说明,毕昇用两套活版来交叉刷印,加快了活版印刷的进度。而沈括所描述的两块铁板,指两副铁质活版,工匠们有的排版,有的印刷,分工有序,进行流水作业。虽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