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外国语大学成立“智能语言服务产业学院”
中新网天津6月22日电(记者王君妍)记者22日从天津外国语大学获悉,天津外国语大学智能语言服务产业学院和人工智能翻译实验室成立仪式暨智能语言服务天津论坛日前在天津举行。据介绍,智能语言服务产业学院和人工智能翻译实验室的成立,是天津外国语大学持续深化教学改革,推进产教融合政校企合作、“语言+技术”深度融合的...
赫哲族非遗文化传承人卢艳华——守住历史根脉,让现实开出花来
因赫哲族语言发音较难,卢艳华在接到任务后,花两个月的时间将上万字的《希特莫日根》全文背诵下来,并花3年的时间,整理、编辑、翻译8万余字的《赫哲族神话传说》。不仅如此,卢艳华在继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带动发展特色经济,将赫哲族传统文化带进赫哲族风情园景区,让四排赫哲族乡年均增收近300万元,村民人均年增收2000余...
李熏风:往事并不随风
李熏风多次下乡,深感赫哲族语言、民俗濒临灭绝的危机,为此,他带领抢救赫哲族伊玛堪小组前往赫哲渔村采风录音,撰写有《赫哲族英雄叙事诗〈满斗莫日根〉》、《马名超和东北民间童话》、《民俗学——民间文学》、《民俗研究大有可为》、《从民俗学看〈呼兰河传〉》、《民俗宝藏急待开发》等论文。翻译出版童话集《两个渔...
文化中国行|传统技艺焕新生 访桦树皮制作技艺传承人付占祥
近日,记者在饶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桦树皮制作技艺传习基地见到了付占祥,他正在教授学员翻译赫哲族语言。皮肤黝黑,精力充沛,他拥有赫哲族人特征明显的细挑眼睛和高高的颧骨。付占祥出生在同江,1982年来到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他被这里的民族文化印迹所深深吸引。桦树的外层皮有韧性,赫哲族用桦树皮做船、帽子、盒...
"把全部的爱献给中国文学"
顾彬介绍,自己的翻译过程并没有固定步骤,他翻译李白的诗经常是"跟着感觉走",这得益于对所翻译作品和作者的熟知和深入了解.顾彬认为,好的文学作品应该有出色的语言水平,有新颖的形式,有作者的鲜明立场和独特观点.他介绍,许多德国作家本身也是翻译家,会不少外语,他们通过翻译提升自己的德文水平,吸收其他语言...
文化中国行|传统技艺焕新生
黑龙江日报7月23日讯付占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桦树皮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黑龙江省民间艺术家协会理事,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文化站站长(www.e993.com)2024年11月15日。近日,记者在饶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桦树皮制作技艺传习基地见到了付占祥,他正在教授学员翻译赫哲族语言。
《都是一家人》首次聚焦城市多民族生活 将被翻译成多种民族语言
电视剧《都是一家人》19日登陆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同时在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视频三大网络平台同步播出,将被翻译成多种民族语言进行播放。《都是一家人》讲述各民族同胞走出边疆山寨,走进沿海开放城市创业生活,在相互的交往、交流、交融中,结为一家人的故事。由林永健、郭达、梅丽古力·艾合买提、周惠林、尼加提...
教师熊辉:培养非遗文化的“翻译者”
6月10日,在东北林业大学的教室中,熊辉用英语讲解赫哲族“伊玛堪”说唱。在中国最北省份黑龙江,聚居着达斡尔族、赫哲族、鄂伦春族等多个少数民族,拥有多种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生土长的黑龙江人熊辉是东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的一名教师。为了让中国非遗文化走向世界,她将非遗文化与翻译结合,在学校开设“龙江非物...
东西问丨熊辉:“冷门”的非遗对外翻译,何以让中国文化上“热门”?
这期间,即使是中国译者仍要克服很多语言障碍。比如,望奎皮影戏用东北方言唱词,赫哲族伊玛堪用濒临灭绝的赫哲语讲唱。这需要发挥团队作用,合作翻译。译者要与非遗传承人、非遗保护单位合作,先以汉语为媒介进行有效的语内翻译,保证语际翻译的准确性。以上翻译原则,从西方的民族志翻译工作中能有所借鉴。
东林非遗文化“翻译者”,向世界讲好中国文化“公开课”
语言与距离不应成为中外文明交流的障碍,高质量的非遗对外翻译可以让世界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爱上中国。在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新华社报道我校熊辉老师开设的“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课程”而长期以来东林也在弘扬非遗文化中贡献力量接下来请随我们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