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刑德之治略论
帛书的天道刑德相反相成,在相互转化的过程中彼此依存和滋养,君主顺应天地之道、四时之理,以“先德后刑”之术治理国家,也要有规律地交替使用刑罚和恩赏两种统治手段,并善于观察形势的微妙变化,把握时机,在赏罚之间恰当、适时地进行政令转换,使国力在积累、转化、再积累、再转化的循环中不断增强并长盛不衰。《十...
??阎步克:传统中国士大夫政治的发端与演进
使各个群体、阶层的权利、义务、责任和利益之分配合于“仁义”的最高道义原则,臣民,特别是士人用以纠矫失误、制约君主的规谏活动,通过文教手段“缀万民之心”的礼乐教化,以及据信是足能同时承担道义、规谏和教化之君子贤人的治国资格,得到了王朝的承认,并引起了制度层面的诸多变化。在西汉时代这种变迁尚未定型,它还...
文哲:探寻二疏及二疏文化承传|疏广|霍光|沈约|陶渊明|汉宣帝_网易...
《资治通鉴》这段记载,为了解汉代后期治国方针的演变提供了很好的材料。而“本以霸王道杂之”一语,道破机关,点明了汉朝的历史性格,霸道在前,王道在后,看重法制重于儒。此后历代亦以因之,直至清末。毛泽东同志评价认为,前汉自元帝始即每况愈下。汉元帝好儒学,掘斥名、法,抛弃了他父亲的一套统治方法,但优柔寡...
道家无为思想为何会成为汉初的治国方针?择养精蓄锐,稳社稷根基
道家思想对人的要求是,在修身养性的过程中,要时刻践行守静,不要胡作非为,不要瞎折腾。如果你一味的去追求好的强的,那么必将会受到其害。反而你去追求弱的,它在一定程度上也会转化为刚强。以柔克刚就形象生动地概括了道家的修身养性原则。而在治理国家方面则强调无为,告诫统治者要尊重客观规律,要爱戴自己的...
儒家不愚民,道家不玄妙,法家不公平,诸子学说其实是治国方略
比如说道家里面经常提到的“圣人”,虽然不是指儒家的圣人,但却指的是上古时期的贤明君主,认为他们治理国家的方法是“与天地合其德”,即顺其自然。道家尤为反对儒家的观念,认为他们这种积极干预的方式有违事物发展规律。就像其所说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治国齐家需积极有为,无为而治的道家,为何是拯救当代人的良药?
颜小二觉得,初看似乎不适合,但细细揣摩、品读之后,又能看到道家思想深刻的精华,继而发现,真正治国齐家,还确实需要道家类似“无为之治”的大智慧(www.e993.com)2024年11月19日。1、对道家思想的误解:以“无为之治”为“无所作为”道家老子提出过许多经典的理论,其理论是有逻辑大框架的,近乎一环套一环的感觉。
“阴阳家”和“道家”有什么区别?两者在治国的倾向性上有分歧
道家:以“自然”、“无为”谈治国很多人认为道家学说比较“玄”,更像是对世界本质的阐发,其实不是,道家作为诸子百家中的一个,也是宣扬其治国理念的学说。道家的治国思想主要是“无为”,是和儒家、法家等相对立的一种方法。道家的阴阳观念和阴阳家不同,它更注重事物在对立中存在的辩证,有高才有低,有上才有...
道家老子所提倡的治国和养生原则和方式
老子认为,吝啬指注意积蓄和养护精神,以增强根本,培养新生力量。只有积累了足够的德,才能靠近道,才能和圣人治国相结合。我们也可认为此处的“啬”意为节俭,因为老子非常注重“做”德,这也是道家固有的思想特性。对于后世养生家而言,“商”意为保养精气。他们认为生活中的色、音、味都会消耗身体中的精气.因而主张节欲...
如果用道家思想治国,而不是儒家 国家会强大到你想象不到
从道家思想为核心的管仲,将道家思想运用运用到了法家思想力。在治国理念中,管仲将国家比作人体,君王比作人的心。也即是君主为一个国家的核心。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心处其道,九窍循理;嗜欲充盈,目不见色,耳不闻声。故曰:上离其道,下失其事。毋代马走,使尽其力,毋代鸟飞,使弊其...
《管子》的治国理政思想
《管子》的治国理政思想核心提示:《管子》在诸子百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研究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法律等各方面思想的珍贵资料。它相传最早为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所作,此后历经后世学者补充、修订,终成全书。《管子》一书中所蕴含的思想兼收并蓄,它不囿于某一家之成说,而是众采法家、儒家、道家、阴阳家等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