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艮陶:范仲淹易学经制思想探颐
沿着这一思路,范仲淹对传统儒家修齐治平思想做了进一步延展,提出德内位外,修身为政的主张。范仲淹在对《乾》卦的注解中即表达了这一主张。他认为《乾》卦“内外中正,圣人之德位乎天地之时也”,即是圣人有德居位,因其圣德而居于至尊之位,并以其圣德治理国家。范仲淹之所以有这种认知,是建立在对《乾》卦九二、...
岳阳楼记 一篇思想与艺术完美融合的传世名作
一、主题与立意忧乐情怀:文章的核心主题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通过对岳阳楼景色变化的描绘,以及人们情感的波动,引出对古代仁人之心的思考,表达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忧乐情怀。这种情怀超越了个人利益,展现了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责任感。政治抱负:范仲淹在文中不仅抒发了个人情感,更...
中国范仲淹教育思想研究联盟成立
范仲淹主张教育应当注重道德教育,强调培养人的品德和素养;教育要公平,每个人都应该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不应受到身份、地位的限制;提倡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优势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教育应当注重实践,鼓励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观察来获取知识,培养实际操作能力。2014年10月,中国范仲淹教育思想研究与实践基地落户苏州市景...
党圣元 王佳:北宋仁宗朝“明体达用”思想与文体观——以范仲淹为...
天圣八年,范仲淹撰《上时相议制举书》,阐明经术治国的思想,提出要培养通经术、辅王道的大才,构建了“明体达用”思想的主旨。其文云:夫善国者,莫先育材。育材之方,莫先劝学。劝学之道,莫尚宗经。宗经则道大,道大则才大,才大则功大。盖圣人法度之言存乎《书》,安危之几存乎《易》,得失之鉴存乎《...
《岳阳楼记》:范仲淹忧国忧民,超然物外,理想与现实的光辉篇章
范仲淹在文中提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他认为,人生在世,难免会遇到各种顺境和逆境,但真正的智者应该能够超越这些外在的干扰,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坚定。这种超然物外的态度,不仅是对个人修养的极高要求,也是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保持政治清明和人格独立的重要基石。范仲淹通过这一思想,鼓励人们...
思想+ | 同心共建福气之城的行动逻辑
北宋思想家、文学家范仲淹,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www.e993.com)2024年11月28日。苏州胥门接官厅有一座“民不能忘”石牌坊,是百姓为清代的江苏巡抚汤斌所立的。汤斌为官清廉,生活清俭,每天采野菜供膳,每餐必有一味豆腐羹,因此民间称他为“豆腐汤”。汤斌去世时家里仅剩下八两俸银,连买棺材的钱都没有。老百姓夸奖汤斌说...
思想之光 必由之路——总书记这样讲述改变中国的“第二个结合”
传承“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思想,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秉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情怀,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倡导“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理念,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中华民族的昨天和前天,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华民族的今天和明天。中华...
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
宋元时期,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日臻完善。如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宋人将工商业和农业并重,理学大家程颐提出为政“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为本”的思想。朱熹认为,“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公元1043年,在范仲淹等人的推动下,宋仁宗开始推行了以民本仁政为指导思想的庆历新政,意图改变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局...
千年前,范仲淹最后的日子
范仲淹不仅在政治上有所建树,他的文学成就也颇为显著,被誉为“宋代文学巨匠”。他的文风上雅、内容精深,诗文多反映民间疾苦,政治得失,具有现实意义。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他死于1077年,他的思想却传到了2024年
从某种意义上说,张载和王安石都是范仲淹的“学生”,他们分别是范仲淹一部分“遗产”的优秀继承人。具体来说,王安石继承了范仲淹变法革新的部分,熙宁变法本质上是范仲淹主导的庆历新政的延续和深化;而张载更多的是继承了范仲淹复兴儒学的部分,思想的继承远远超过政治的继承。